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用有如有如有如有如造句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出自《道德经》第十五章,意思是,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 。
曾仕强先生解读“敦兮其若朴,渊兮其若谷” 。这两句话是讲玄 。“敦”,是敦厚 。“朴”,是没有经过雕刻的原木 。凡是没有经过人工改造的素材,都叫朴 。我们说这个人很朴素,就是说他是“素材”,今天叫素人,素人就是没有社会经验的人 。“敦兮其若朴”,好像从来没有见过世面那么朴素 。
“渊兮其若谷”,“渊”,是很深的意思 。“其若谷”,好像空旷的山谷 。这个渊够深,够大,够广,容得下万物 。我们常常讲某人虚怀若谷,就是说这个人的胸怀像谷一样宽广,可以容纳所有的事情 。其实,我们做人不能太计较小的事情,讲过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里头变成疙瘩,这就叫玄 。
“混兮其若浊”,这句话是讲通 。“混”,是混而为一的意思 。因为混而为一,所以不可捉摸 。不可捉摸,就是浊 。那怎么办呢?水越摇越浊,越急越没有办法,越可能徒劳无功 。所以,你的心先静下来,水也跟着安静下来,这是有感应的,自然就澄清了 。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用有如有如有如有如造句

文章插图

傅佩荣先生解读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醇厚实在啊,有如未经雕琢的木头;空旷开阔啊,有如幽静的山谷;混同一切啊,有如浑浊的河水 。
敦兮其若朴,你要“醇厚实在,有如未经雕琢的木头” 。老子多次使用“朴”这个字,就是树木砍下来之后成为木头了,但是你还没有决定怎么去利用它:做桌子椅子呢?还是雕刻成为特定的东西呢?代表它有无限的可能性 。代表老子重视纯朴的状态,不需要刻意表现任何特色的 。
旷兮其若谷,空旷开阔啊,有如幽静的山谷 。“山谷”出现了 。我们记得“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老子对于幽静的山谷也非常欣赏 。
所以这两句提到了原始的木头和幽静的山谷这两方面,代表你要保持自然的、最初的状态 。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用有如有如有如有如造句】混兮其若浊,“混同一切,有如浑浊的河水” 。黄河是浑浊的,里面什么都有,分辨不出来什么是什么,一切都混在一起 。《老子》里面出现了“混而为一”,“混兮其若浊”,“有物混成”,这是老子对于“道”的一种描述 。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用有如有如有如有如造句

文章插图

南怀瑾先生解读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
“敦兮其若朴”,一个修道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要非常厚道老实,朴实不夸 。像一块石头,虽然里面藏有一块上好宝玉,或者金刚钻一类的东西,但没有敲开以前,别人不晓得里面竟有无价之宝 。表面看来,只是一个很粗陋的石块 。或者有如一块沾满灰泥,其貌不扬的木头,殊不知把它外层的杂物一拨开来,便是一块可供雕刻的上等楠木,乃至更高贵、更难得的沉香木 。若是不拨开来看,根本无法一窥究竟 。
“旷兮其若谷”,则是比喻思想的豁达、空灵 。修道有成的人,脑子是非常清明空灵的 。如同山谷一样,空空洞洞,到山谷里一叫,就有回声,反应很灵敏 。为什么一个有智慧的人反应会那么灵敏?因为他的心境永远保持在空灵无着之中 。
心境不空的人,便如庄子所说:“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整个心都被蓬茅塞死了,等于现在骂人的话:“你的脑子是水泥做的,怎么那样不通窍 。”整天迷迷糊糊,莫名其妙,岂不糟糕!心中不应被蓬茅堵住,而应海阔天空,空旷得纤尘不染 。道家讲“清虚”,佛家讲“空”,空到极点,清虚到极点,这时候的智慧自然高远,反应也就灵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