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本土艺术文化:浦东说书

上海的本地文化多种多样 , 繁冗复杂 。众所周知戏曲是全民性本土性的大众文化 , 浦东说书是上海戏曲文化典范之一 , 不仅传承了上海戏剧的特点 , 还展示了自己的特色 。那么 , 想了解浦东说书的文化起源吗?就和小编一起看看上海文化吧!
浦东说书是上海市的汉族说唱艺术 。起源于黄浦江以东包括川沙、南汇、奉贤在内的“浦东” 。主要分布于川沙、南汇、奉贤、金山以及松江、青浦等市郊全境;除在上海老城厢演出外 , 也曾流传到浙江平湖、嘉兴等地 。浦东说书又称沪书、农民书 , 因单手击打钹子又称钹子书、唱单片和敲刮子 , 是上海仅次于“滑稽”的大曲种 , 为极具乡土特色的汉族传统曲艺 。
艺术特色
浦东说书最初就是与宣传佛教的因果教义有关 , 那些生活在浦东的唱导法师手敲小钹 , 结合了浦东语言语音语调 , 自击自说唱 , 又吸收了浦东的山歌、田歌、盐歌、渔歌即兴创作的旋律 , 再结合出于佛教歌曲的莲花落 , 逐渐变成摆脱“梵呗”的“因果调” , 故浦东说书最原始称为“说因果”或“因果书”(至今崇明和流传到浙江平湖、嘉兴等地的浦东说书仍称“因果书”) 。
【上海本土艺术文化:浦东说书】历史沿革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一直视浦东说书为粗俗 , 史志记载极少 , 文人亦鲜考据 , 起源沿革少有文字资料 , 但二十世纪初光绪年间的《图画日报》曾载有“说因果画” , 并题打油诗曰:“手敲小钹说因果 , 口唱还将手势做 , 多人环听笑迷迷 , 只为乡音说得真清楚 。”可见浦东说书在当时已十分兴盛 。另外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 颐安主人所著石印本《沪江商业市景词》中的记载 , “茶寮每有说书人 , 海市蜃楼幻作真 , 一扇一瓯聊佐讲 , 偷闲争听味津津 。”可见当时“说书”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据1936年版川沙志记载 , 清乾隆年间 , 高桥镇就有浦东说书的书场了 。
创始人为顾秀春
根据《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上海卷》编辑时 , 老艺人以师承上推 , 浦东说书当始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 , 创始人为顾秀春 。浦东说书由于历史原因和资料缺失 , 现在还不能理顺师徒代代相传的关系 。但以老艺人回忆的传人谱系来看:第二代是高足褚兰芳 , 他将“说唱因果”广传浦东浦西 , 在松江领了个徒弟唐振良(第三代)又传到松江、青浦、金山及浙江省平湖、嘉兴等地 。褚兰芳传傅炎泉(第三代) , 又传吴朝荣(第四代) , 再传张景山(第五代) , 第六代是季凤山等一代 , 第七代传至施凤飞等“四大飞” , 传至解放前已有150多人 。
大团开智社与上海永裕社
1932年沪书有两个行会组织:一个叫“大团开智社” , 设在南汇县大团镇;一个叫“上海永裕社” , 设在川沙县洋泾顺风茶园 , 全称为上海市永裕说书研究社 。那时艺人占领浦东绝大部分茶园书场 , 浦西南市老城厢也有演出 。抗战爆发后 , 组织全部散伙 , 从此一蹶不振 。1949年上海解放 , 成立了“上海市沪书改进协会” 。上海浦东县建制时 , 建上海市浦东县沪书演出队 。1961年浦东县建制撤销时划归南市区,改名上海市浦江沪书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