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主旨和赏析 天净沙秋思翻译及赏析

◎淑章谈古诗词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 。致远是他的字,号东篱,不知他的名叫什么 。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也有人说,他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其生卒年代不详,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约生于公元1250年,卒于1321与1324之间 。他曾在浙江当过小官,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相当于一个办事员) 。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 。因写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已选入现在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 。
下面讲马致远的一个故事:
马致远满腹经纶,一生奔波,但在仕途上始终没有有任何进展 。于是,他就把自己的精力与快乐都集中在文学创作之中 。他写的杂剧、散曲影响极大,遐迩闻名 。这里讲一个因他的影响,使家乡躲过了一场劫难的传说 。
马致远所在的朝代是元朝,其后就是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按照他的遗嘱,他的孙子即位 。新皇上的叔父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便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借口是要为皇上除掉身边的奸臣,实际上是自己要当皇上 。话说他的军队所到之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百姓就遭了大难 。他的军队路过河北东光县时,那里的百姓非常害怕,只等着倒霉 。但,没想到军队到后,却秋毫无犯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燕王朱棣曾学过马致远创作的杂剧与散曲,对马致远非常崇敬 。所以,他来到东光,得知这里是马致远的故乡后,便给军队下令:“逢马不杀!”谁知他的手下将领听错了,把“逢”听成了“冯” 。结果,传下去的命令是:“姓冯的与姓马的,一个不杀 。”
于是,不仅马致远的家族躲过了这场劫难,连姓冯的人家也跟着沾了光;其他不姓马的,也都说他家姓马 。最后,这里的百姓都保全了性命 。请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下面就讲讲这首曲的几个词语并试用白话翻译这首曲 。
词语解释:
1.天净沙:曲牌名 。2.枯藤:枯萎的枝蔓 。3.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指傍晚 。4.人家:应是指农家 。5.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6.断肠人:形容伤心到极点的人,这里指漂泊无定的游子 。7.天涯:天边 。指离家乡极远的地方 。
白话翻译:
枯瘦的藤缠绕着,
干枯的老树,
老树上栖息着黄昏时
刚要归巢的乌鸦 。
小桥下,
流水潺潺,
旁边是几户人家 。
荒凉的古道上,
秋风萧瑟,
彳亍而行的
是一匹疲惫的瘦马 。
夕阳缓缓西下,
无家可归的游子
泪洒天涯!
现在,我们来赏析这首曲 。
这首《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那意思是,以秋思为内容的诗词曲,没有哪一首能与它相比;或者说,以秋思为内容的诗词曲,无不从《天净沙·秋思》中汲取了营养 。这首曲子究竟好在何处呢?
一.雅俗共赏 。
雅俗共赏,指的是文化修养高的人读了会觉得幽深高雅,一般人读了也会引发共鸣 。比如,这首曲有6处是用了典的 。董解元《西厢记》一曲《仙吕·赏花时》中有这样的句子:“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 。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 。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 。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 。”雅者可以从“晚鸦、瘦马、天涯、古岸、横桥、人家”中联想到马致远的“昏鸦、瘦马、天涯、古道、小桥、人家”,于是,想到更多的情趣;而不知《西厢记》的读者,也并不影响其从中受到教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