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是如何写诗的,他们为什么会有灵感?( 三 )


田野再普通不过,几乎每天都映入我们的眼帘 。当时我正在一家报刊作副刊编辑,时常偷暇到家乡的田野间转转 。有感于乡情的淳厚和父辈的艰辛及自己的职业,走着走着,一首小诗便灵感突现,瞬间完成:
田野
田野是一片最丰饶的版面
春夏秋冬是四位最忠实的主编
农夫用鲜血与汗水辛勤耕耘
丰收的诗篇
庄稼是最生动的意境
粮食是最淳朴的语言
灵感是基于长期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的厚积薄发,是情感与物象碰撞的产生的一种创作欲望 。它是一个天使,稍纵即逝,它象一个幽灵,令人寝食难安 。它使诗情从心灵深处萌生,它使写作的冲动点燃生命的激情!所谓诗缘情而作,概发于此 。
一隅之见,贻笑大方!欢迎大家关注、评论 。
2020.3.17夜郑冠清写于山居斋 。
历经红尘事,书写心中诗 。一切有由来,皆是心中思……
无关灵感诗词事,皆是临时拼凑成 。
请相信我的答案 。
有一件事情可以说明这个论断,古代士子在通过科举之后通常要拜见主考官,有一个叫赵嘏的诗人去拜访时恰好屋子里还有两个士子也在 。在那种场合写诗是必须的 。当时就大笔一挥写了一首七律 。先说自己要外放了,然后大拍主考官的马屁,再拍两个同学的马屁,最后再送上一顶高帽了事 。
写诗?哪里需要什么灵感,和现在学生写作文一样 。
诗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了灵感想写的,另一种是明明没有灵感却不得不写的,百分之九十的诗词创作和灵感无关 。
任何一个朝代的诗人,代表作其实就那么寥寥几首 。真正占高比例的诗词大多都是应酬之作,文人为官,以应酬为最常见 。升官贬官要写诗,娶妻纳妾要写诗,宴会聚会要写诗,君臣共乐要写诗,离别归乡要写诗,赏画观画要写诗,生日寿辰要写诗,还有旅游,请客,溜须,回家,聊天,泡妞,只要人数超过两人,基本上是必须要写诗的 。唱和,步韵,次韵,再韵,两个人来来回回地可以写上三天三夜 。
哪有那么灵感支配?
唯一的办法就是掉书袋,拼典故,耍才学 。把一件事情从十二个角度诠释开来写成十二首诗 。
普通文人还好一些,毕竟应酬场合就那么多,随便打发一下就可以了,没有人会在意你写得好不好 。倘若是知名文人就会比较惨了,比如李白,乐天,刘禹锡,欧阳修,苏东坡,黄山谷之类本身就名满天下,饭局酒局女人局多到数不清,任何一个局都要写诗 。弄不好还不止一首 。
让人纠结的是,想写诗的时候所写出来的诗,不一定比这些毫无情感灵感可方的诗词要好 。
放弃灵感吧!
因为这玩意儿在一个人身上出现的几率不会超过一百次!

诗人是如何写诗的,他们为什么会有灵感?

文章插图
要说古人作诗是靠灵感这没错,但我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深厚的文化造诣,大量的读写经验,使他们在灵感来临时信手拈来!
由于他们作诗经常信手拈来,往往参加一个聚会,出一趟门,甚至在家赏月都能出口成章,形成脍炙人口的一部佳作!所以通常会认为他们灵感特别多,有什么独特的技巧,这是一个错误观念 。因为这是源于伟大诗人的文学底蕴,是因为他们对前人作品 。有大量的品读,平时也有许多诗词作品,就能达成熟能生巧的地步!形成深厚的自有诗词文稿,而这些腹稿,平常只会会存贮于胸,仅有对外界事物产生感触时,才会不经意间表现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我们的平常话来讲就是‘这个人比较有气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