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形容的确造句 实在的确造句


写作提升课堂:例文解析怎样才能做到说得真实、实在


【理论解说】
叶圣陶先生早在《谈文章的修改》(《中学生》第175期,1946年5月1日)中就说过:“写文章就是说话,也就是想心思 。”意思是说,把想的心思用嘴巴说出来,这些说出来的话如果变成了文字,那就是文章 。换一个说法,写文章其实就是用笔来说话,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
至于怎样说话,说怎样的话才能让人信服,应该有一些要求,主要是要说得对,说得好,说得合理,说得感人 。而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强调的则是说话内容的真实和实在 。所谓真实,就是不虚假,不夸大,不缩小,实事求是;所谓实在,就是诚实可靠,的确如此,真正如此 。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说话的真实和实在呢?
首先,要仔细观察,以获取真实的写作素材 。
谁都知道,说话要真实,要实在,必须建立在有“话”可说的基础上 。如果没有“话”,那么什么都谈不上,当然也就没有“真实和实在”可言 。这里的“话”,就是素材 。素材,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里冒出来,而必须通过仔细观察去获取 。鲁迅先生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1933年8月13日致董永舒》,《鲁迅全集》第十卷第165页)当然,笼而统之地提倡观察,对于缺乏生活阅历和鉴别能力的中学生来说,还是无从入手的 。作为教师,必须本着“求真、求实”的精神,指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采用合理的观察方法,观察自然,观察生活,观察社会 。具体而言,就是要指导学生观察自己所处地域环境的自然景观、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其所发生的事件;观察社会环境中的大是大非乃至国家大事、国际大事 。让他们从观察中获得大量素材,为进行真实地写作做好充分的材料准备,而不做无米之炊 。
其次,要深入体验,以产生真切的深刻感受 。
有了通过仔细观察获取到的真实的写作素材,就能写出具有真实性的文章来吗?这还很难说 。因为获取到的这些素材,即使本身是真实的,但它们只是静态地、客观地存在着,还不一定能够真正进入学生的视野和内心,碰触到学生的主观世界 。因此,学生在仔细观察之后,还有一个对这些素材分辨主次、确定真伪的过程,还有一个对这些素材的深入体会、体验、认知、消化、提炼的过程 。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的打磨和锤击,学生才能对这些素材从心灵上产生真切的深刻感受,才能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这些素材的真实性、实在性的价值 。或者说,这些素材的真实性、实在性才能在学生的文章中得到鲜活的灵动的体现 。可见,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做到“说真实的话,说实在的话”,作为教师,采用得当的方法指导学生体察和感受观察的结果,历经一个感受、体验素材的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绝对不能马虎对待,等闲视之 。
再次,要足够感人,以涵育真挚的思想感情 。
写到这里,还需要指出,“仔细观察”和“深刻感受”,固然是写出具有真实性、实在性文章的重要因素,但要使学生在文章中把真实性、实在性表达得足够充分,足够感人,还有一个相当重要,也是万万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要在写作的过程中传输出真挚的思想情感 。这是因为,“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法·狄德罗《论戏剧艺术》,见1758年出版的《一家之主》附录)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表达出真情实感呢?我以为,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做法 。其一叫作“观察孕情” 。就是说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本着求知的积极心态,以满腔的热情进入观察过程,从而激发出浓厚的观察兴趣,孕育出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美好情感 。其二叫作“体验生情” 。就是说当学生沉浸在所观察事物之中而产生深刻感受的时候,要指导学生从切身体验的深度中自然而然地萌生出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丝丝情愫 。其三叫作“修辞傳情” 。就是说在学生行文的时候,要指导他们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过程中,学会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传达出无比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缕缕情思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