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养鱼记原文翻译 养鱼记翻译及注释( 二 )

“道人闲行于市,偶见肆前育鳝一缸,覆压缠绕,奄奄然若死之状 。忽见一鳅从中而出,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周流不息,变动不居,若神龙然 。其鳝因鳅得以转身通气,而有生意 。是转鳝之身,通鳝之气,存鳝之生者,皆鳅之功也 。虽然,亦鳅之乐也,非专为悯此鳝而然,亦非为望此鳝之报而然,自率其性而已耳 。于是道人有感,喟然叹曰:“吾与同类并育于天地之间,得非若鳅鳝之同育于此缸乎?吾闻大丈夫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几不在兹乎?”遂思整车束装,慨然有周流四方之志 。少顷,忽见风云雷雨交作,其鳅乘势跃入天河,投于大海,悠然而逝,纵横自在,快乐无边 。回视樊笼之鳝,思将有以救之,奋身化龙,复作雷雨,倾满鳝缸,于是缠绕覆压者,皆欣欣然有生意 。俟其苏醒精神,同归于长江大海矣 。道人欣然就道而行 。
《鳅鳝赋》中王艮以道人自喻,先述缸中鳝之奄奄一息之悲,继而述鳅之救鳝之义举,从而引出他的感叹:我与天下同类之人一并生长在天地之间,难道不是像鳅和鳝一样生长在此缸中吗?我听说大丈夫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难道不是应该像鳅救鳝这样做吗?表达了儒者强烈的救民于水火的志向 。王艮的大丈夫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来源于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本来就生发出天地万物为一共同生命体的生态文明思想和天下苍生为一体的民本思想 。王艮显然是着意开掘其民本思想意蕴,着眼于拯救天下苍生的现实使命,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赋予了政治哲学的意蕴,将为生民立命诠释为救民之命,为民谋幸福,促成了理学向治国、救民的转变 。
程颐写《养鱼记》时,只是20多岁的弱冠青年,理学思想尚不成熟 。他由鱼之命运引发出的对天地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思考,却是贯穿于儒学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根本问题 。人何以会对其他的人,包括其他生命产生怜悯和同情?孟子早就注意到,人皆有恻隐之心 。而恻隐之心,就是孟子说的仁(“恻隐之心,仁也”),就是程颢所说的对他人痛痒的不麻木(麻木则为不仁),人之所以会有对他人有恻隐之心,源于人的善良本性,这种善良本性,一是源于血缘之性,如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之间、兄弟姊妹之间,有天然的亲情;同时,即是没有血缘关系,当你看到别人在遭受痛苦,也会有感同身受,这就是人的良知 。在这方面,王阳明有透彻的论说:
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 。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 。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 。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 。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体之仁犹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动于欲,而未蔽于私之时也 。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 。是故茍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 。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