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大将亲自冲锋陷阵,为何在战场上战死的不多?( 二 )


但在大多数时候,一线小兵的装备是远远比不上将领的,存活率自然较低 。
关于古时将领的“亲兵”,史书中正式的记录比较少,但并未无迹可寻 。
中国封建社会的军制,基本上都是秦军制度的延续与改进,那么我们看看秦军在这方面的规定 。《商君书·境内》,对于军队的配置进行了严格说明,关于将领的随身亲兵也有详细的记录:
百人一将......五百主,短兵五十人 。二五百主,将之主,短兵百.....国尉,短兵千人 。将,短兵四千人 。战及死事,而刭短兵 。能一首则复 。
大意是这样:一百人设一将......带领五百人的将领,有短兵50人;带1000人的,则有短兵100人......国尉,短兵1000人;大将,短兵4000人 。在战场上,如果将领战死,而短兵却活着,那么这些短兵都要被处罚 。但如果短兵能斩获对手的一颗首级,他就能免除刑罚 。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短兵,在战场上不仅要作战,还担负起保卫将领的职责,甚至要承担连带责任 。后世武将的亲兵规模也许比不上秦时,但一定存在,毕竟优秀的武将是战场上最稀缺的资源 。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线士兵之所以战损极高,主要源于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
无论是攻城战,还是野外对冲,即使再高明的战术,其基础也是大量士兵的性命;更别说战局不利时,为了拖延时间,为将领、统帅创造脱身的机会,大量基层军人被当作炮灰 。
而相比较而言,将领们则拥有更多主动权:
首先,将领们并不是没头脑的猛冲猛打,他们亲自出击,往往是在战局关键时刻,自己亲自上阵鼓舞士气、给对方致命一击;大部分时期,都是基层士兵在第一线用性命硬钢对方的冲击;
其次,他们有马,战局不利时可以率先跑路,而大部分步兵则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 。
因此,虽然看似都在一线作战,但将领们所具备的软硬件优势,并不是一般小兵所具备的,这就是两者战损率相差悬殊的原因 。
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血腥的真实战场上没有主角光环,条件优越的将领们也面临着生命威胁:
南北朝时期东魏名将彭乐,他在战场上极为勇猛,曾经几乎活捉西魏领导人宇文泰,但也曾被敌人捅破肚子、肠子都流了出来;
上文所提的李道玄,也正是死在战场上;
如今家喻户晓的两大门神:秦叔宝与尉迟敬德,是猛将的代名词,但这两人也遭受伤病的袭扰 。秦叔宝自称“出血数斛”,玄武门之变后就专心养伤,没多久就因病去世 。而尉迟敬德则也满身伤疤,后期大部分时间都闭门养身 。
所以说,兵者,危道也,真实的古代战场并不是大部分电视剧中展现的那样,正常人不会去歌颂、渴求战争 。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
看看这几幅图就知道了 。
实际上,冷兵器时代,大将也是在自己军队保护中的 。
一般大将在自己军队的后方,有大量军队保护,进行指挥 。
正常来说,除非自己军队被敌人杀光或者彻底击溃,大将都是很安全的 。
而且,即便军队都打光了,大将往往也能逃掉 。
刘备在长坂坡,军队和老百姓都被虎豹骑冲的七零八落,刘备还是能够迅速逃走 。
而古代作战中,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突袭敌人大将所在的阵营,是常用的战术 。
张飞所谓“万人之中取上将首级”,就是这个意思 。一般是使用精锐骑兵进行穿插突袭,穿过敌人薄弱处,突袭敌人指挥将领 。
一旦大将被杀,敌军就会混乱,甚至直接崩溃 。
比如长平之战中,赵军即便断粮多日,还是苦苦支撑 。但赵括亲自带兵突围,被乱箭射死后,赵军就彻底崩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