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战争中大将亲自冲锋陷阵,为何在战场上战死的不多?

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就像一个普通业务员和一位业务经理同时出去跑客户一样,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经理成绩更好、遭受的挫折更少 。为啥呢?因为二者的能力、配置以及对资源的调配权限天差地别,自然会带来不同的回报 。
古人打仗也是这样,那时确实很有很多身先士卒、亲自冲锋陷阵的武将,但他们个人作战技术更强、装备更好、人员配置更优,并且还拥有不同程度的主导权,自然战损率低得多 。
古时战场上的将领分两类,一种是统帅,即主要负责研究形势、制定战术、协调各军等工作,另一种是猛将,身先士卒、率领军队冲锋杀敌 。不过也有很多佼佼者身兼这两种职能,比如楚霸王项羽、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猛人冉闵、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秦王李世民等等 。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能在战场上担负率军冲锋任务的将领,基本上都是从残酷的战场上成长起来的精英,并非泛泛之辈,毕竟如果一上场将领就挂了,那队伍的战斗指数起码得下降50% 。项羽自不用说,被一些朋友奉为神人的冉闵,在战斗力方面确实高得惊人:临阵对敌时,他双手各拿一把长柄武器,骑在战马上横冲直撞,所到之处敌军人仰马翻,如同一辆威力十足的坦克 。
而南朝的刘裕,他能从一位小兵成长为一国之君,与其武力密切相关 。前期在基层参与平叛时,他曾经只身一人手持长刀追杀上千敌人;后来在平定桓氏的战斗中,刘裕深陷重围,但他毫无惧色,背靠大树、挥舞长刀,顽强作战,一直坚持到援军前来 。
说得再直接点,古代战士能成为武将,靠的不是偶然:战斗力不强、运气太差的小兵,根本没机会成长为将领;能担任猛将的,自然是技艺高强、武力爆棚、在血腥战场上成长起来的佼佼者 。
如今的古代战争剧,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无论数量多庞大的军队,一水的精良装甲,明晃晃的闪瞎眼;将领的装备,则主要体现在颜色更华丽、造型更夸张等方面 。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顶级装备太昂贵了,而且损耗较大,不可能大规模列装 。
我们的史书有一个不好的特点:执着于讲人和事,忽视技术和硬件,但我们可以仍然可以从一些细节中发现古时装备的防护能力 。
如李世民与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中,他的堂弟李道玄冲锋陷阵:
道玄挺身陷陈,直出其后,复突陈而归,再入再出,飞矢集其身如猬毛,勇气不衰,射人,皆应弦而仆 。
这段话信息量很大:首先,李道玄自己在敌阵中来回冲杀,全身上下中箭无数,仿佛一个刺猬,但战斗力仍未受到影响;不过,他随手射敌人,却是一箭一个,也许有他射术高超的原因,但双方装备的防护能力差别才是关键 。
而普通士兵想要配备比肩将领的装甲,也并非不可能:能够跻身精锐部队即可 。举三个例子:
南北朝时期的“宇宙大将军”侯景反叛东魏,在面对前来平叛的慕容绍宗大军时,他让手下步卒身穿短甲,冒着火力冲入敌阵专砍马腿,一举击败对方的彪悍骑兵;
李世民手下的核心精锐是“玄甲军”,也就是身穿黑色装甲的骑兵,人数只有千余人,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在公元622年平定刘黑闼之乱时,面对敌军的两万步骑,李世民帅玄甲军“击其骑兵”,依靠装备与技术优势平推对方弱势骑兵后,“趁胜蹂其步兵”,大获全胜;
大唐建立后,一线部队装备普遍较好 。比如在出击薛延陀的诺真水一战,唐军的骑兵遭受对方箭阵,但只是“马匹多死”,军人没啥大事;接下来唐军化身为步兵,挺起长枪猛冲,一举击败敌人,可见他们的装备防护水平相当不错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