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婷
如果一篇(部)文学作品 , 能够起到引领广大读者去向往美好生活 , 追寻美丽情愫 , 追求幸福人生的作用 , 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作品就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 , 或将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时间是最能证明这一点的 。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可说就是属于这一类的作品 。所以对于那些无论是处在爱情进行时 , 还是爱情将来时 , 抑或是爱情过去时的人们来说 , 《致橡树》这首穿越时空数载已成为经典的爱情诗作就不仅仅只是颇为值得一读的了 。特别是对于那些广大的女性读者 , 尤其是对于那些爱情观念正处在形成期的众多青春女生们 。
诗人作为一名年轻的女性作者(写作此诗时年25岁) , 她站在关爱体恤广大女性同胞的立场上 , 对那些传统的世俗的爱情观予以了彻底的否定;她代表着广大的女性向世人宣示了她对“平等的爱情”所作出的理性而成熟的思考 , 表达了所有女性对“平等的爱情”的一种幸福意愿和向往心声 , 提出了令无数年轻人甚至也包括那些早已过了爱情年龄依然觉得无比美好而所崇尚所追求的“平等的爱情”观 。这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 , 文革快要结束之际 , 以超越历史的不同寻常的胆量与勇气 , 写下了这首堪称经典之作的爱情诗篇就不能不令人格外崇敬和钦佩之至了 。要知道 , 涉足爱情的话题在文革期间可就是步入到了禁区 , 那是要冒生命风险的 , 更何况尚还没解冻呢?
诗作伊始 , 女诗人一连用了六个比喻 , 就对那些传统的世俗的爱情态度鲜明地予以了彻底的否定 , 并且还巧妙利用诗行的等次递减来强化了她的这种态度和立场 。本来诗人完全可以连用六个排比句(每句三行共十八行) , 但却只用了两句(六行诗)之后 , 便在第三、四句就各缩减了一行诗 , 接着第五、六句又缩减至各剩一行诗 。原来十八行诗的安排 , 便缩减为十二行诗了 。诗人通过这种缩减诗行的方式无声地加快了否定的节奏和力度 , 把诗人对于那些传统的世俗的爱情果断坚决彻底干净的予以否定的心声表露无疑 。那么诗人予以否定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些爱情呢?略作归纳如下:
攀附式的爱情——像攀援的凌霄花借橡树的高枝炫耀自己;
情痴式的爱情——像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付出式的爱情——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牺牲式的爱情——像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 , 并衬托橡树的威仪;
温柔式的爱情——像日光和春雨温暖并滋润橡树的枝叶与生长 。
不过受时代的局限 , 女诗人不可能一一列举殆尽 , 比如时下出现的二奶、三奶式的婚姻存在就属于典型的豢养宠物式的爱情或寄生虫式的爱情 , 或小三式的插足式的爱情等 。但诗人却以“不 , 这些都还不够!”一行诗快速作结毫不留情地予以了彻底的否定之后 , 紧接着便形象鲜明极具“意象”极为诗化地吐露出了她对于“平等的爱情”的无限向往与赞美之情: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诗人用木棉来象征爱情一方的女性 , 用女性的口吻来对象征爱情一方的男性——橡树——庄重地发表“致”意:我必须享有与你平等的地位!也就是说 , 绝不允许甚至也绝不应存在爱情中的男性对女性的恃强凌弱 。不容置疑 , 在还是以绝大多数男性扮演着社会的主要角色和仍以男权意志主宰着现当代中国的社会里 , 诗人理智地认识到 , 只有爱情中的男女双方诸多地位平等了 , 这才有爱情双方的幸福可言 , 否则爱情中的女性一方或多或少终究会成为男性一方的奴隶 ,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这是由女性的天生属性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 因为和男性相比 , 女性天生就是弱者 , 这是不争的事实 , 尽管从“五四”时期起我们的时代就倡导男女平等了 。女诗人代表所有女性呼唤并争得处于爱情之中的女性一方应拥有与爱情中的男性一方享有同等的地位 , 这就把握住了爱情本质中最核心的东西 , 体现了女诗人对爱情的精辟见解和独到过人之处 。
- 光波炉烤鸡翅,1包酱就能香到极致!骨头都抢光! 光波炉 菜谱
- 厌世消极绝望句子 丧到极致的句子文案
- 励志说说致自己朋友圈
- 致自己的励志心语 学生激励自己的一句话
- 有哪些非常精致的人生感悟句子?
- 最有效果的减肥运动 :锻炼出完美紧致的腰部曲线
- 女人鼓励的话致自己
- 沉默的说说致自己
- 致回不去的青春唯美句子 感叹岁月匆匆的句子
- 深夜勉励自己的唯美句子 深夜致自己的说说励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