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着看故事的后半段,秦香莲在古庙中亲眼目睹了韩祺的死亡,鲜血最能让人清醒,本来打算就此罢手、返乡生活的秦香莲被激起了斗志,她拿起韩祺留下的钢刀,回到京城中,直奔开封府,发誓讨回公道 。
包拯接待了秦香莲,出于正义感,他决定帮助眼前这个被抛弃的弱女子 。他一边让秦香莲写上告的状子,一边命人施计将陈世美骗到了开封府 。经过之前的一顿闹腾,陈世美早已有所防备,他出发时带上了皇帝御赐的尚方宝剑 。
一开始,包拯不打算把事情闹大,毕竟对方是驸马爷,算得上皇亲国戚,他对陈世美好言相劝,发妻就认下吧,驸马府那么大,住进去几个人总是够的 。谁成想,陈世美拒不相认,不仅不认,还妄称韩祺是被包拯的手下所杀,秦香莲是包拯收买诬告他的 。
包拯一看,陈世美冥顽不化,直接升堂,拿出状纸,宣告秦香莲控告的三宗罪:
"一告你,双亲亡故不戴孝,身在朝中穿红衣,陈驸马,可是穿不得 。
二告你,贪图富贵起恶意,差定韩琦杀前妻 。
三告你,已婚男子重婚配,在宫中招亲把君欺 。
这本是欺君罔上,抛父弃母,杀妻灭子三款罪,宗宗款款犯条律" 。
韩祺的钢刀,妻儿的哭诉,人证物证俱在此,陈世美逃无可逃,恼羞成怒的他在公堂上竟然想对秦香莲行凶 。包拯见状,命令刽子手剥去陈世美身上的蟒袍,收缴尚方宝剑,用绳子捆起来 。陈世美的手下见情况不妙,偷偷跑去向皇姑报信,一直被瞒在鼓里的皇姑听说后大吃一惊,乘坐轿撵来到开封府 。
面对公主的施压,包拯不为所动,坚持要将陈世美绳之以法,救夫心切的皇姑干脆心一横,将母后从宫中请了过来 。老太太气势汹汹,听说包拯要杀女婿,直接放话,如果秦香莲要继续状告,她就会带走秦香莲的一双儿女,包拯一天不放人,她就会在开封府再留一天 。
包拯骨头硬,可是再硬,胳膊也拗不过大腿 。面对撒泼耍赖的国太,他只能选择退让一步,从自己的腰包中掏出三百两赠与秦香莲让她回家好好生活 。包拯被"诱降",秦香莲反而生出了志气,她拒不接受包拯的钱,还讽刺朝廷官官相护,无视天理人伦 。包拯听到后羞愧不安,脱下乌纱帽丢到一边,不顾国太和皇姑的反对,一刀铡了陈世美的项上人头 。
戏演到这一幕,就此结束 。
观众看的爽吗?爽,大恶人陈世美终于死了,喜大普奔 。但是,之后呢?
秦香莲如何继续生活?包拯有没有受到皇帝的迁怒与惩罚?皇姑的下半生如何度过?戏中都没有告诉我们 。
在古代,女子不能继承田产也无法考取功名,整个社会能够允许女性参与的生产活动少之甚少,"为人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一言道出千年来女性处境的艰难 。女子终其一生都是将命运捆绑在丈夫身上的 。所以,人们才会一边倒的站在秦香莲的立场上,同情她的处境 。
贤惠、孝顺、勤劳、善良,秦香莲是一个"完美的受害者",所以她值得包拯不惜反抗权威也要为她请命 。短短一出戏,实际上反映的是在封建道德教化下,人们对于负心之徒的痛恨,在皇权专制制度下,人们对于横行霸道的贵族势力的不满,在儒家父权社会中,人们对于底层女性命运的同情 。陈世美死的大快人心,但是,就像鲁迅质疑"娜拉出走之后",我们也应该去追问"秦香莲必须是个完美的受害者吗""如果没有遇到包拯,秦香莲还会活着吗" 。
陈世美是戏曲《铡美案》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他出生在宋代一个贫寒的家庭,成家后与妻子秦香莲恩恩爱爱 。他在妻子关爱支持下,苦读寒窗十年,最终进京赶考中了状元 。但是,使他万万没想到,他被宋仁宗看中,招为驸马,当起了驸马爷,过起了富贵人家的生活 。从此,生活安然无忧,把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原配妻子秦香莲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抛在脑后 。就凭这一点,陈世美做得很不道德,忘恩负义思想已经埋在了他的心底 。
- 历史上的包勉到底是怎么死的
- 风暴潮根据风暴性质分为什么
- 安以轩后期为什么不火了?
- 工业盐和食用盐有什么区别,工业盐吃了会死人?
- 曹操为什么放过司马懿
- 感悟生死的经典句子 看淡死亡的句子
- 雄鹿战胜太阳获得总冠军,杨毅为什么流眼泪?
- 目前仍未有较为满意的结果 西安一邮件分拣员通宵夜班后猝死
- 小娘惹大结局月娘死了没
- 为什么贺子秋会喜欢李尖尖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