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唐诗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杜甫的《春望》,是唐人五律中的典范之作 。这一首诗通过一个“望”字,展现出了作者忧国忧民,浓重的家国情怀 。
孟浩然也有一首五律,和杜甫一样以“望”为诗眼,借景抒情,不过表达的却是个人的“干谒”之志,这首诗就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杜甫的《春望》沉郁顿挫,诗风雅正 。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他本人的“压卷之作”,这首诗虽然只是借写风景表达个人诉求,却也写得自然雄浑,撼人心魄 。
清代《西清诗话》的作者认为:纵观古代写洞庭湖景色,没人能超过这首诗颔联的水平 。清代学者邢昉评价:“孟诗本自清澹,独此联气胜,与少陵敌 。”
清初学者毛先舒则认为它“皆称绝唱,至欲取压唐律卷”,意思就是说,它不只是孟诗的“压卷之作”,差不多也可以算是唐代五律的压卷之作 。
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诗歌意译:
【孟浩然唐诗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秋八月,洞庭湖水上涨,湖面平阔 。清澈的湖水倒映着天空,水天混成了一色 。湖上雾气蒸腾,波涛翻滚,水势之盛大,足以撼动岳阳城 。
想穿过湖面,只欠一艘过河船 。假如端坐在家中,又觉得辜负了这个圣明的时代 。坐在湖边垂钓的人,只能羡慕湖水中的鱼儿,自己却一无所获 。
孟浩然的这一首诗是表面是写景,实则是“干谒”,这一点基本上已经是定论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孟浩然已经44岁了,他还是没有放弃出仕的理想 。
于是他在西游长安的时候,写下了这一首诗,把它送给丞相张九龄,希望能够得到后者的赏识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下文 。
这一首五律其实并不十分工整 。比如,律诗严格要求,在诗的颈联里要做到“对仗”,但是孟浩然在颈联中以“舟楫”对“圣明”,显然不通 。
而且孟浩然这首诗的立意偏弱,清代的王夫之就评价它,貌似高明,格调却卑下 。不过尽管如此,此诗的头两联的确写得十分有气势 。
首联写八月洞庭湖的湖面,因为湖水上涨,变得异常宽广 。这时候水势很大,但并不是远道而来的洪水,所以水是清澈的 。因为水清才能倒映出天,又因为水面平,才能显出水面的宽阔 。
湖面清澈又宽广,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不但映出了天空,还把天空中的颜色和江水都混成了一片 。站在洞庭湖岸边,向湖上“望”过去,就有一种不知在天上还是湖上的感觉 。
颔联写湖水的“险” 。湖面宽、平,只能显示出水量的多,不能表现出水势的大 。于是孟浩然开始描写洞庭湖的波滔,这个波滔也不是洪滔,它是在因暑气而蒸腾起来的雾气之下 。
它的翻滚,表面上看起来并不是十分汹涌,可是却给人一种随时要涌入,并淹没岳阳城的感觉 。这是因为湖水的蓄水量太大,湖堤随时可能因为承受不住压力而溃堤 。
前面都写得非常好,不过在颈联的后半句里,突然就从写景转到了个人价值的取向上面,转得有一点突兀 。
尽管有人认为孟诗后面的“垂钓者”意象,用到了姜太公钓周文王的典故,算是“含而不露” 。但是这样精心打造出来的“含而不露”,早就被上一句中的“端居耻圣明”给毁了 。
二、《春望》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望”
《春望》——唐·杜甫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