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辞官原文及翻译 陶弘景传文言文翻译( 二 )


可惜的是,这只是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完整的书信今已无存,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段描绘江南山水的锦绣文字了,虽然只有短短68个字,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静动相宜,形态各异,状物鲜活如生 。写景浑然一体,如此仙品,只有郦道元的《三峡》能与之媲美 。
从《南史》看,他的祖上还是高官,但到他这一代,早已是落败,以苇杆在草灰上习字,看来家中贫困得不是一般 。
他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所著的《神仙传》后,便立志养生,这个就有点不可思议了,也许是什么诡异的因素突然触及到这少年的慧根了吧;他十五岁著《寻山志》,应该就同神仙一类的人物结下善缘 。
他同梁武帝萧衍很早就认识,也是好朋友,萧衍称帝后,不然寄希望于他的辅佐,但他却是个好道之人,并且对医药有深入的研究,在中医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为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整理了以前的《神农本草经》,并增加了后来发现的很多种新药,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写成了《本草经集注》,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但可惜的是原书已佚,只在敦煌发现有残本 。
在山中的时光,养身和炼丹之余,漫步在如诗如画,白云飘绕的群山中,山涧清泉,松涛阵阵,配着清高不羁的心绪,享受着飘逸出世带来的快感,真个是人间神仙 。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
以前读隐逸诗,对白云的描写无过于王维的借云写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李白的借云写水,“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而陶弘景的这首《诏问山中何所有诗以答》的白云诗,却是写给自己心灵的,他将白云看作是飘在内心深处的禅意,能告诉你,而却不能同你共享 。
从标题的“诏问”二字来看,这首诗是对萧衍问他山中有啥好的,怎么会让你如此的留恋?的回答,“山中有禅意,欲辨已忘言”,看云雾渺渺,听涧水潺潺,心中洒落的是光风霁月,这种感觉,只能是自己的感受,而无法为他人言也 。
我们现在是不知道这萧衍是如何发问的,但从陶弘景的回答却也有些怼的意思,我这里虽然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只有片片白云,然而这其中的美好及享受,岂是你这俗世之人能够享受得到的 。
青山白云,溪花林泉,风神飘逸,不慕名利,甘于平凡,志趣所在,陶弘景用委婉的言辞,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其轻淡自然,韵味隽永,不过,我从中也隐隐地看出,这其中隐含着一个道人对信佛皇帝发泄的不满 。
全诗语言非常简朴,无华美的辞藻,但因此显得自然而又清逸,和思想境界很符合,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状态,所以,从我喜欢文史的角度看,陶弘景那一堆的冠冕中,这文学家是名副其实的 。
他的文学作品留传下来的并不多,大多佚失了,也许是神仙情结的缘故,并不指望能以诗文传世来赢得声名,随写随丢,偶尔能被人拾得,当属万幸了 。
夜云生,夜鸿惊,凄切嘹唳伤夜情;
空山霜满高烟平,铅华沉照帐孤明 。
寒日微,寒风紧,愁心绝,愁泪尽;
情人不胜怨,思来谁能忍 。
这是一首收录在《华阳陶隐居集》 中有一首诗,名为《寒夜怨》,是陶弘景很特别的作品,说它是诗肯定不妥,说它是乐府也很勉强,它虽然很平实质朴,但同严格意义上的乐府实在有很大的差别,用词要典雅得多 。
我是严重怀疑这诗是出自陶弘景之手,读着怎么有点象宋词一般,至少是宋词的先声,如果此说成立,那么词的发源就要向前推不少时间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