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辞官原文及翻译 陶弘景传文言文翻译

陶弘景:霸业成逝水,名山犹姓陶据《南史·陶弘景传 》记载:“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 。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这也是“山中宰相”典故的出处 。
一直为陶弘景的身份感到困惑,官方给出的定义有一堆,但都没有给出政治家一项,但这个典故太有名了,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隐于深山的高士或权臣,以至于皇帝每有军国大事,总要派人前去咨询后方可定策,这不是政治家是什么?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居士,丹阳秣陵人,今南京江宁一带人,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 。
入齐,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征左卫殿中将军,后辞官赴于茅山隐居,从孙岳游学,并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年81逝世,谥贞白先生 。
以上是360百科中的简介,从中可以看出,他还是在朝过官的,还当过将军,但其实在南朝时,很多时候这将军是文职,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武夫,如那书圣王羲之被称作王右军一样 。
而其中的一个“奉朝请”却道出了其中玄妙,也就是说,他是偶尔可以参加朝会,平常是不用参加的 。
这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不重要,二是不愿意,其实我感觉应该是后者,因为他同皇帝早年就是好朋友,自己又不愿意参与政治,所以才能有此一景,史载其“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朝仪故事,多所取焉” 。
在我的印象中,陶弘景是个有点异样的隐士,他一生不愿意为官,总住在山中,这很符合隐士形象的特征,但他却又常给皇帝出谋划策,那离隐士的距离差得太远了,所以我说他有些异样 。
想想也觉得奇怪,一个住在深山之人,消息闭塞,能对军国大事出个啥策,除非派出众多耳目为他打探方能成其事;那他就根本不是隐士了,只能叫权臣,一切都是在演戏 。
但这又似乎不太可能,演戏需要有观众,他这演戏给谁看?给皇帝吗?应该不用吧,皇帝巴不得他去辅佐,他要想混个高官,那还不是分分钟之事,如果还要弄出这般的动静来,不值当啊 。
要说皇帝事事要去征求这“山中宰相”的意见,我觉得也有些想当然了;陶弘景是著名的“茅山道士”,所属的道派叫上清派,而皇帝萧衍是信佛的,是个有名的佛家弟子,时“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 。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这就是他的“大手笔”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杜牧的一首《江南春》,道尽了当时佛教的兴盛,如果萧衍真将陶弘景当成“山中宰相”的话,应该修的是道观,而不是这寺庙啊;可见,此言必假无疑 。
所以,我对这所谓“山中宰相”持严重的怀疑态度,我猜想应该就是他同皇帝的关系好,皇帝经常派人来问候,送些三瓜俩枣的慰问品罢了,于是,就被后世演绎成了假隐士的模样儿来 。
陶弘景的文字是极好的,南北朝之际能写出清新小品文的人并不多,在我所读的书中,怕只有郦道元写的在《水经注》中所写《三峡》,以及吴均描绘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与朱元思书》,再有就是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了,据说此文被列入中学教材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一封写与朋友的书信都这般地唯美,这真是叫人击节赞叹,飘飘欲仙了,此文称道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