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精美诗句分享 杜甫诗词最佳十二首( 三 )


2021年4月22号
《春望》今天复习杜甫的《春望》,原文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这首诗的大意是:长安沦陷,国家破碎,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春天来了,由于战乱,长安城里人烟稀少,草木却十分茂密 。为国家纷乱的时局而感伤,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 。内心为离别而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安史之乱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 。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如今,头发少的可怜,简直就要不能承受插簪了 。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肃宗至德二年春,杜甫身处沦陷区,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
杜甫的这首《春望》,全篇格律严整,对仗精巧,声情悲壮,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
这首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采用了比喻、对比、拟人、夸张等写作手法,将战时城池破败,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突出了杜甫重史实的写作特点,使本首诗得以作为“安禄山之战”的重要的补充史实资料保存下来 。这首诗作为杜甫的代表作,很好的继承了杜甫重于叙事、写实的诗歌特点,体现了杜甫“诗圣”的高超文笔和历史表现力 。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春日下的长安城,杂草丛生,凄惨衰败的景象,透过这种画面,杜甫不由心生感慨和悲叹,由此产生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家人的思念,表现了他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气度 。一句“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 。
2021年4月24号
《蜀相》今天复习杜甫的《蜀相》,原文如下: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
这首诗的大意是:到哪里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映照台阶,自当显露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着树叶白白的婉转鸣唱 。为了商讨统一天下的大计,先主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访,多次垂询 。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继业,两朝老臣,忠诚满腔 。可惜,出兵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 。如此结局,常使后世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杜甫46岁那年,因直言进谏,触怒了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47岁时,关中大饥荒,他被迫弃官不做,携家逃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当年12月,杜甫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定居在浣花溪畔 。次年春天,由于政治失意,人生困顿,因此,他刚到成都,便去游览成都郊外的武侯祠,想在自己的偶像诸葛亮那里寻求心灵寄托,在那里,杜甫写下了这首咏古抒怀的典范之作《蜀相》 。
杜甫这首《蜀相》,写景与抒情完美融合,怀古与咏怀高度契合,表达出一种可让天下英雄同悲的强烈情感 。整首诗写人写景,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言简意远,把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忧思巧妙统一,是一首震撼力极强的吟史杰作,诚然是“诗圣”的代表作,不愧为唐诗中的绝品 。后人评价这首诗悲壮雄劲,为七律正宗,因而,这首诗被称为怀古诗的典范之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