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一生简要概括 李白人生经历简介( 二 )


“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 。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 。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 。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而隔着千载悠悠岁月,透过史书中“少任侠”、“喜击剑”等字眼,一位右手执剑左手提酒,悠然行走在江湖之间,绣口一吐尽是刷屏爆文的少年郎形象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呼之欲出 。
从开元三年(715年)到开元六年(718年)间,李白几乎游遍川蜀 。而等到十八岁以后,终于是成年人的李白也早已按捺不住想要仗剑走天涯的驴友心,进入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人生新阶段 。
如果有幸看到李白朋友圈的话,你一定会嫉妒到炸毛,毕竟十八岁以后都在外面浪的李白过着多少人要而不得的生活 。
从川渝到扬州,从汝州到安陆,在那个出行全靠走的年代里,李白用了十余年的时间跨过了相当于现在五个行政区域的地方(四川省、重庆市、江苏省、河南省和湖北省),一路载诗载酒,也结交了不少当时文坛的大人物们 。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李白与孟浩然的相遇 。在襄阳初相逢时的李白还只是小有名气的新秀,而彼时归隐的孟浩然已然是家喻户晓的诗坛大V,一见如故的两人很快就结为了莫逆之交 。
一次相逢衷肠还未诉尽,两年后这二人又在江夏黄鹤楼相会,成就一段诗坛佳话 。还记得那首《送孟浩然之广陵》 吗?那正是李白和孟浩然第二次分别时所作,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道尽了李白对老大哥孟浩然的恋恋不舍 。
其实读完关于李白的相关记载后,我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与其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主要是为了求取功名,不如说他是为了玩儿 。毕竟这位仁兄在十余年时间里,和权贵交往的记录太少,几乎都在到处游山玩水,好生快活 。
直到开元十八年(730年),大抵是有了妻儿的牵绊,三十而立的李白才开始认真地向权贵名流毛遂自荐,以期获得赏识,从此惬意越来越少,坎坷越来越多 。
李白不是没努力过,他在滞留安陆期间不止一次地向当地长官举荐自己,更是写下《上安州裴长史书》这样充满了委屈和谦卑的自白书,但依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
开元十八年(730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五年时间里,史书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匆匆茫茫,四处结交以求入仕的李白,没有豁达随性,有的只是蹉跎和迷惘 。
李白并不是没有路子,他找到了当时的士林领袖张说,找到了唐玄宗的御妹玉真公主,甚至还先后给唐玄宗献上了《明堂赋》和《大猎赋》这两篇歌功颂德的文章 。但无论李白做出多大努力,他的仕途还是跟死水一般掀不起半点涟漪 。
在评价李白的时候,我用到了“尽力豁达”这四个字,因为仔细翻阅李白的人生履历,我们就会发现他并非没心没肺的乐天派,他会沮丧到极点,也会失望到想要就此堕落,更会想要直接“躺平”就此归隐 。
所以,在全无希望的五年时间里,我们看到李白潦倒于长安城内,与市井无赖们饮酒作乐,并不止一次地想和好友丹丘生一样归隐山林,余生以修仙炼道为趣 。
但于仕途未有寸进的五年时间里,李白的名气却随着他那一篇篇锦绣华章而广为人知,终于得终于,在跌跌撞撞中坚持的李白等到了他久违的高光时刻 。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潦倒的李白在常去的酒肆中遇到了人生的贵人——贺知章,好酒的贺知章与豪饮的李白一见如故,两人于觥筹交错间迅速提升了“革命友情” 。
酒足饭饱之际,李白拿出了自己的诗作请贺知章品鉴,酒至半酣的贺知章在读完《蜀道难》和《乌栖曲》后心中大为惊奇,李白超凡出尘的行文和瑰丽绝妙的想象力让诗坛老大哥贺知章惊呼了一句:“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