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提“谪仙人”称号的李白等到了胜利的曙光,他的才名也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先后背书下传到了唐玄宗的耳朵里,同样是文学爱好者的唐玄宗对李白诗文爱不释手,于是一纸诏书解决了李白花了几十年都没能解决的编制问题 。
去长安的那一天,李白一定对仕途充满了期待,他渴望在这样一个绚烂到极致的帝国里实现自己的抱负 。是位列中枢成为匡扶社稷的宰相,还是策马沙场成为保境安民的将军,自信爆棚的李白觉得自己似乎都游刃有余,那一刻的他仿佛已经看到一条花团锦簇的仕途之路近在眼前了 。
对,我用的是“似乎”和“仿佛” 。
我想唐玄宗一定也认为李白是千古难遇的奇才,不然他也不会“降辇相迎”,更不会“亲手调羹” 。
但从他让李白“侍奉翰林”,每到宴饮必召李白赋诗为乐的做法来看,唐玄宗心里的李白只是个纯粹用以“丰富精神文明生活”的文士而已,没有匡扶社稷的宰相之资,更没有驰骋沙场的将帅之才 。
而“不争气”的李白也用实际行动在证明自己是“诗家天才”的同时,也是一个“政治蠢材” 。
侍奉翰林期间,奢靡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整日饮酒作乐,宴饮不断,而置身繁华梦里的李白也基本处于宿醉未醒还复醉的状态 。
但就是这样一个稀里糊涂,走路基本靠侍卫架着走的李白,却作出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千古佳句,而那个活在千百年前的杨玉环,也因为这一句诗而为后人留下了更多无尽缱绻的想像 。
李白是幸运的,毕竟他生在大唐,即便御前失仪也不会掉脑袋;但他也是不幸的,因为他的仕途,也被他的狂放不羁彻底断送 。
狂醉之下的李白让杨贵妃研墨,让高力士脱靴,这一系列自杀式的操作让满朝奸佞抓住了机会,无数的诋毁和谩骂铺天盖地而来,瞬间淹没了李白 。
而与此同时,向来恃才自傲的李白也早已厌倦了以文媚主的生活,得不到施展才华机会的他提出了“放弃编制,重返江湖”的辞呈,唐玄宗也顺理成章给了李白体面的离开——赐金放还 。
这场曾在多少人看来的泼天富贵居然如此草草收场,李白虽然没有得到想要的仕途经济,但他却也成为了现象级的国民诗人 。世界很大,李白没去过的地方很多,没见过的人也很多,但不知道李白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 。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行至洛阳,遇到了同样失意的诗人杜甫,也无意中完成了大唐诗坛上最值得被铭记的一场相逢 。这是李杜的第一次相逢,也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交融 。
于李白而言,杜甫是他的一位朋友;但于杜甫而言,李白却成了他的一生知己 。两年见了三次面,江湖同游,寻仙问道的逍遥岁月让杜甫事隔经年也念念不忘,他写下了很多想李白的诗文 。包括但不限于《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梦李白二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但“高冷”的李白基本没给任何回应 。
因为李白很忙,他的朋友有很多,每到一处他都会呼朋引伴,然后在酩酊大醉中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文 。
他游川蜀,写下奇崛回转的《蜀道难》,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让多少人为之胆寒;他游桃花潭,写下真挚热情的《赠汪伦》,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后世人为友情干杯;他游齐州,写下侠气纵横的《侠客行》,一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勾起无数人的侠义情结……
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到天宝十四载(755年),这十年间的李白仿佛于史书中神隐,史书上也只留下了他趁着皎然月光,与好友崔宗之自采石矶出发去金陵的记载 。
- 李清照的思想内容概括 李清照的词的特点和风格
- 全诗赏析和诗意解说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翻译及赏析
- 李渊起兵,为什么还要把军旗改成绛白色的?
- 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深意 不知东方之既白的翻译
- 登山唐诗李涉古诗 登山古诗李涉诗意
- 元宵佳节,李清照为什么不愿与朋友外出游乐?
- 全诗分享和诗意解说 李白的长相思其一赏析
- 姓李的女孩取什么名字 李姓有灵气女孩名字3200个
- 声声慢原文翻译赏析 声声慢李清照原文翻译
- 唐代李商隐的嫦娥诗意解读 嫦娥古诗拼音版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