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一直称爸爸父亲,什么时候改称爸爸?( 三 )


该词起源甚早 。《广雅·释亲》:爸,父也 。王念孙曰:“爸者,父亲之转” 。“爸爸”并非外来词,在上古汉语中“父”发ba音 。
中国古代又称爹 。已死去的父亲被称为亡父、先父、先严、考、先考,皇考;在世的父亲为生父,“生父”亦同时可指有血缘关系亲生的父亲也叫亲爸(相对于继父、养父或后父) 。
此外,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较文雅的说法是家父、家严,称、已死去的父亲为先考,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是令尊 。要特别注意的是,有时候母亲或与有子女男性结婚的女性(继母)也会用儿女对父亲的称呼(爸爸或孩子他爸)代表她的丈夫 。
在古代中国的汉族皇族中,父亲被称为父皇或父王 。在清代的皇族则称父亲作皇阿玛 。
在古代一妻多夫家庭中,子女称母亲的主夫以外的其他丈夫为“叔”,实际上却可能是他们的亲生父亲 。
在部分农村地区还有一种约定俗成的避称爸爸或爹爹的习惯,就是,当孩子的父亲在其兄弟中排行老大时,该孩子得称呼父亲为“大”(既“大大”,该称呼在此情况下实质上和如今称呼中伯伯同义);当父亲在其兄弟中排行最小时,孩子得称呼父亲为“叔”(该称呼在此情况下实质上和如今称呼中“叔叔”同义) 。这种做法是有讲究的,既该父亲命中无儿,避讳称爹爹或爸爸,孩子好养,另外也显得家族人丁兴旺 。
在华人社会中,一对夫妇婚后也会称对方的双亲为爸、妈,以示尊敬 。
许多人认为“爸爸”一词是外来词语,其实不然,该词起源甚早 。古书省文异文中,时常通用 。今人称父,最古称爸,尔后叫爹,转音为爷 。

中国古代一直称爸爸父亲,什么时候改称爸爸?

文章插图
古代人称呼父亲为‘爹’,有人说这是一种偏方言的叫法,因为经常在影视剧里能够看见,一些达官贵人,在正式场合都是称父亲为‘父亲大人’的 。但这种称呼并没有在广大的劳苦百姓中流传开来 。大多数的百姓,还是称呼父亲为‘爹’,而如何转变成‘爸爸’这种称呼,其来源说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爸爸’一词
《广雅》的作者是三国魏时的张揖,他是在魏明帝太和时期的博士 。而其在《广雅·释亲》中写道:“爸,父也 。”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就有‘爸爸’一词 。
二、在民国时期开始出现‘爸爸’一词
有一种说法是,”爹爹“这个词在古代主要出现在北方,南方人们则称呼自己的父亲为‘老豆’ 。而被现代人广泛使用的‘爸爸’一词,有人说是从国外流传进我国的,这也是有说法的 。在民国时期,有一些领袖人物曾在西洋留学,将‘爸爸’一词带回了祖国,后来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人们就渐渐的开始将‘爹’变成了‘爸爸’ 。
爹爹与爸爸都是指父亲,古装剧中多看到“爹”的称呼,现代剧中则多是称呼“爸” 。那么古代“爹爹”的称呼到哪个年代改称为“爸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早在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张揖所著《广雅·释亲》载:“爸,父也 。”“王念孙曰:‘爸者,父亲之转 。’”与之相配的还有书中:“妈,母也 。”的记载 。说明此时就已经出现了现代爸妈的称呼 。到宋代《集韵》:“爸,必驾切,音霸吴人呼父曰爸 。”有了南方多用爸爸称呼的说法 。再到南北朝时期《南史》:“荆土方言谓父为爹”,明代礼部尚书于慎行据经验也提到:“北人呼父为阿爹” 。可见古代也是有对父亲称呼“爸爸”的,但是也是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差异存在,称呼并不普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