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杰出的边塞诗人 著名边塞诗人有哪几个

王昌龄,字少伯,公元698年出生于山西太原,公元757年从龙标尉任上返回家乡,途经亳州时,遇上粗暴的亳州刺史闾丘晓,莫名其妙地被他拳打脚踢致死 。其死因据《唐才子传》说,(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
这位声名远播的大唐边塞诗人,就这样无厘头地冤死,卒年60岁 。
王昌龄不仅边塞诗、送别诗写得极好,闺怨诗生活诗也小有名气,尤以善作”七绝”著称,为人又豁达豪爽,喜交朋友,与文人、官吏、隐士和僧道等等都有往来 。
无论是知己还是普通的朋友,无论是名人还是名不经传的人,他都真诚以待 。一生留下了许多与朋友真挚往来的诗作与佳话,其送别诗就有52首留存于世,时称名震大唐的”七绝圣手”、”诗家天子” 。
一、平淡坎坷的入仕之路
出生于贫苦农家的王昌龄入仕较晚,走了一段有别于常人的青春之路 。他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学霸”类型,幼时也不怎么喜欢读书,但天资聪颖,有独特的理想与抱负,打算趁年轻饱经历练后再追求事业 。
于是,他在23岁之前,在家乡太原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23岁时,离家到嵩山学道,感受了3年的道家隐居式生活 。26岁时,毅然投笔从戎,到西北边地当了一名戍边军人,白天纵马巡边,晚上挥笔写(边塞)诗,体验了几年的边塞生活 。
直到公元727年,王昌龄快满30岁了,才赶赴京城长安应试,运气还好,得以一举高中进士及第 。
朝廷给王昌龄的第一份工作是秘书省校书郎,也就是国家图书馆馆员 。公元731年,34岁的王昌龄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又考中,得任博学宏辞,后升迁为河南汜水县尉,也就是汜水县公安局长 。3年后,再迁任江宁丞,相当于南京市江宁县的县令 。
在江宁任上干了4年,因言事犯上而获罪,41岁的王昌龄遂被流放岭南 。所幸,次年遇”天下大赦”,得以北还,后又续任江宁丞 。
这次又任了4年,还是因言犯事,被贬到偏远的夜郎地区任龙标尉(龙标,一说是今天的贵州锦屏,一说是湖南黔阳) 。
王昌龄任龙标尉任了8年,59岁时,他申请退休”告老还乡”,获准后,便从龙标出发,一路游历,在次年十月路经毫州时不幸遇害 。河南节度使张镐后来为他申了冤,报了仇 。
这亳州刺史闾丘晓,原本是一个”垃圾人”,一向傲慢,看不起文人,就连他的上司,河南节度使张镐因布衣出身,闽丘晓也看不起,不愿听令 。
公元757年,张镐奉诏平定”安史之乱”,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速解”宋州之危”,闾丘晓还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 。张镐便以其贻误军机处死 。闾丘晓临死前曾乞求”有亲,乞贷余命”,被张镐一句话封答:”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自负的闽丘晓死了,死得好,大快人心 。只可惜,王昌龄被冤死,真真让人悲悯!
二、与友人的唱和往来
王昌龄结识并友好往来的名诗人很多,如孟浩然、李白、王维、岑参、高适、王之涣等 。王昌龄与孟浩然、李白之间的交往还形成了令人感慨的”失孟交李”的千古轶闻 。
王昌龄在42岁时从岭南北归途中,在巴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岳阳游历时,与大诗人李白(时年38岁)相遇,两人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王昌龄即作《巴陵送李十二》一诗相赠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
王昌龄后来贬任龙标尉后,李白为之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给予勉励,表达了好友之间的一片深情: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