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四十不惑什么意思 四十不惑什么意思( 三 )


七十随心所欲:经历知命 。 耳顺后,学业和心性到了很高的境界,或者说到了成圣德地步,自然随心所欲 。
孔子所说的话,其实是从学业和个人修养的角度上来说的,今人赋予它很多其他的意义!也算是发扬光大了!襁褓:不满周岁 。
孩提:两至三岁 。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
总角:幼年泛称 。
垂髻之年:指儿童 。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 )
黄口:十岁以下 。
幼学:十岁 。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 )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
志学:十五岁 。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 。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 )
弱冠:二十岁 。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 ”)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
而立:三十岁 。
不惑:四十岁 。
天命:五十岁 。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
知非之年:五十岁 。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 )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 )
古稀:七十岁 。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
耄耋:八十、九十岁 。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 )
期颐:百岁之人 。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 ”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 ”)古代年龄称谓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 。 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 。 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 。 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 。 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 。 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 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 。 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 。 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 。 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