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最有名的诗句 观沧海的诗句有哪些

《三国演义》尊刘抑曹,所以重点表现曹操的奸诈,写了好多他干的坏事 。但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完全被小说牵着鼻子走 。事实上,曹操不仅有“奸”的一面,更有“雄”的一面 。雄在哪里呢?除了统一中原,为魏国开基之外,曹操还是个文化英雄 。曹操是古代所有帝王之中写诗水平最高的 。他不光自己写诗好,还带出了两个好儿子——曹丕和曹植,父子三人合称“三曹” 。后世只有北宋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可以相媲美 。这还不够,曹操还把当时一批最了不起的文人都团结在自己身边,共同创造出一种既雄壮又爽朗的写作风格 。因为当时还是汉献帝时代,年号“建安”,所以,后世就把这种慷慨雄壮的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从此之后,有没有风骨,也就成了我们评价文学作品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曹操既是一代政治家,又是一代文宗,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不多见 。说完作者,再说诗题 。这首诗,我们现在一般叫它《观沧海》,但事实上,把标题说全了,应该是《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也是一篇乐府诗 。
【观沧海最有名的诗句 观沧海的诗句有哪些】所谓“步出夏门行”,其实是一个乐府的老题目,相当于我们之前讲过的《长歌行》,只不过《长歌行》是五言,而《步出夏门行》是四言 。曹操借这个老题目来填新词,一共填了四章,这首《观沧海》是第一章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huán),得胜回师,途经碣(jié)石山,登高观海,不禁感慨万千 。将这番见闻和感慨熔铸成诗句,于是有了这首《观沧海》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峙(sǒng zhì)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首先来看一个名词——沧海 。所谓沧海,泛指大海 。大海为什么叫沧海呢?这就涉及“沧”字的来历了 。“沧”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当然和水相关 。右边的“仓”字,既代表读音,也有意义 。所谓仓就是粮仓,粮仓旁边加上水,就是物产丰富的大海 。大海是什么颜色的?大海是深沉的蓝色,也就是苍青色的 。所以,后来“沧”又有一个含义,就是指苍青色 。这样一来,所谓沧海,既可以解释成大海,也可以解释成苍青色的大海 。
其次来看一个形容词——澹澹 。澹澹是三点水旁,仍然和水相关,是水波摇动的样子 。再次来看一个象声词——萧瑟 。澹澹形容水,萧瑟形容风,是风吹过树叶的声音 。既然是秋风扫落叶,这声音自然带着点儿肃杀的气息,所以萧瑟也是形容词,表示肃杀 。最后来看结尾——“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其实这不是一个真正的结尾,而是一句套话,好多乐府诗的结尾都这样写,意思就是说,我太荣幸了,给大家唱首歌吧 。
知道了这些知识点,这首诗就不难翻译了:
我向东登上碣石山,去看那苍茫的大海 。
大海是多么浩荡,山岛也巍峨高耸 。
山上林木茂密,百草郁郁葱葱 。
秋风吹动着树木,也让大海波翻浪涌 。
日月交替运行,好像就从大海里出生 。
银河星光璀璨,好像也从大海中升腾 。
我是多么幸运,就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心情 。
先看结构 。这首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前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第一部分,算是整首诗的写作由头 。中间十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主体内容,也是第二部分,写登临之后看到的风景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结尾,也就是第三部分 。从结构安排可以看出来,这首诗的重头戏在中间部分 。这部分写得极其雄壮,可以概括成三大好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