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友情与深情深厚的诗句与诗歌有哪些?( 二 )


后两句抒情 。友人贬往龙标,愈走愈远,相隔千山万水,而明月高照,千里可共 。所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可以寄托愁情、传书送信的使者,让她带着自己的深情厚谊,追随着诗人的足迹,直到那荒远的贬所 。这两句诗所展示的意境,在李白以前一些诗人的名作中已有表现,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随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歌,川路长兮不可越 。”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都与之相近 。通过诗人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 。但越是这样想象,越表现了诗人的愁情无法排遣,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无处寄托 。这样,悠扬跌宕,一唱三叹,“遥有此寄”的主题,至此抒发得饱满酣畅 。“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之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 。结尾甚妙,可谓“所思深矣” 。
(三)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赠汪伦》
此诗是李白漫游到安徽泾县桃花潭后临別赠友之作 。相传他在桃花潭一带游览时,当地村民汪伦曾特地酿酒招待他,与他结下了深挚的友谊 。临别时,汪伦又唱歌为李白送行,诗人很感激他,为此写下了这首《赠汪伦》 。
因为是给乡村朋友的诗,所以贵在质朴自然 。它既无深奥典故的运用,又无华丽辞藻的修饰,而一如出之口语,清新流畅,有民歌风韵又不似民歌 。
诗的前面两句写自己已经上船,将要别行,而汪伦却忽然踏歌来送,这两句既切合情理,又出人意外 。因为“将欲行”而未行,所以可能听到“岸上踏歌声”;而先写听到的歌声,再写唱歌的人,这也符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客观实际 。另一方面,诗人乘舟鼓帆,即将登程,并未想到有人来送他,因此闻歌声已觉突然,见汪伦更感惊异,意外的喜悦油然而生,撞击心房,奔流笔底 。写意外之事,用意外之笔,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
后两句因情设景,缘景抒情,眼前景,心中情,熔铸一体,妙造自然 。这里用比喻、对比、夸张手法,抓住桃花潭水“深”的持点,来比喻诗人与汪伦之间友情的深厚 。“千尺”已示不同一般,而“不及”二字又从反面烘托,将这种深厚的友情推进一层,显得更加朴素和深刻 。这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所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不及”二字妙在将诗意转入更高的境界,只说友请不止千尺,究其实有多深,诗人不着一词,给读者留下有余不尽的想象 。这样手法,亦正如郭熙《林泉高致》所云:“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
综观这三首赠别诗,它们在艺术上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 。就是诗人没有单纯地把它们当作临别赠语,没有直露地写他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而是将友情与诗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运用诗的语言和手法来表情达意 。这样,就使这些作品不但具有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而且具有审美价值和借鉴意义 。具体看来,这三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主要有这样两点值得我们学习 。
新奇别致的构思 。这三首诗都写赠别友人,但每首诗又各有具体的情境,因而能从实际出发,进行新奇别致的构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写送友人远行的,因而开篇两句便叙事,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友人所要去的地方,为下两句抒情作了层层铺垫 。结末两句因事言情,却不正面点出,而是在不动声色的景物描写中流露出诗人的深情幽意 。这样,情寓景中,以景显情,避实就虚,虚实相生,“含有不尽之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闻”友人远别后的寄赠,因而它不可能像前一首一样如实描写目前送别的情景,而更多地采用了一些“虚笔”,来描述诗人的想象 。首句精选两种景物,点明季节特征,渲染环境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次句用“闻道”二字领起,叙事点题,暗示作诗原因 。三、四两句赋物以情,化实为虚,曲折含蓄地抒写了诗人的感情 。《赠汪伦》一诗构思也很别致,诗意多有转折 。诗人将要别行,“忽闻”岸上歌声,此一转;闻声观望,见来者是汪伦,此二转;见汪伦专门来为自己送行,心中顿起感激之情,此三转;因为心中激动,便觉得汪伦与“我”的情谊像眼前桃花潭水一样深厚,此四转;进而又想到桃花潭水深不过千尺,汪伦之情何止于此!此五转 。全诗就是这样层层转折,因事比兴,逐步开拓出一个深邃的意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