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期是什么?

黄体期是什么意思?
黄体期是指卵巢排卵后到月经来潮的前一天 。
女性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下降,卵泡壁塌陷,卵泡壁的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与卵泡外膜一起,共同形成黄体 。黄体与受精卵密切相关,若排出的卵子没有受精,黄体会维持14天左右,称为黄体期 。然后黄体退化,表现为女性正常月经来潮 。如果卵子受精形成受精卵在子宫内着床,黄体就会转成为妊娠黄体,能够辅助胎儿着床,促进胎儿发育 。当黄体功能不良时,会导致黄体期缩短,虽然不会直接危害女性健康,但导致月经紊乱或不孕,需要加以重视 。
本内容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产科 副主任医师 张大伟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卵巢是女性的生殖腺,对人类后代的繁衍有着重要的作用 。
育龄女性卵巢的功能有:

(1)每个月排出一个有受精能力的卵细胞 。
(2)分泌性激素及多种肽类物质,促使第二性征及生殖道的发育,为受精及孕卵着床做准备,支持早期胚胎的发育 。
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着周期性变化,称为卵巢周期 。


黄体期是什么?

文章插图
卵巢内有多种结构相互作用,维持着女性的生殖周期,所以卵巢还具有“盆腔钟”之称 。从青春期开始,卵泡周而复始的不断发育、成熟直至绝经前 。根据卵巢功能的变化,将卵巢周期分为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三个时期 。
在卵泡期,依赖于促性腺激素的刺激,卵泡继续发育,经过募集、选择,最终有一个卵泡优先发育成为优势卵泡,其余的卵泡逐渐退化闭锁 。在月经周期的第11-13日,优势卵泡增大至18mm左右 。也正是卵泡的募集和选择机制,精确的控制了人类卵巢自然周期排出卵子的数目 。
在排卵期,血LH/FSH峰是卵巢排卵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在LH/FSH峰的刺激下,在预定的时间内卵巢以特定的顺序相继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最终的结果是释放一个有受精能力的卵子 。
黄体期是什么?

文章插图
在黄体期,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下降,卵泡壁塌陷,形成许多皱襞,卵泡壁的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周围由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corpus luteum) 。正常黄体功能的建立需要理想的排卵前卵泡发育,特别是FSH的刺激,以及一定水平的持续性LH维持 。

黄体的功能主要是在LH(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利用来自血运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生成与分泌P(孕激素)及E2(雌二醇)等,使子宫内膜转变为分泌期,为接纳孕卵着床及维持早期胚胎发育做准备 。
排卵后5-9天黄体功能最旺盛,正是胚胎着床的窗口期 。LH的刺激对黄体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 。
黄体期是什么?

文章插图
如果卵子已受精,则黄体在胚胎滋养细胞分泌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作用下增大,转变为妊娠黄体,直至妊娠3个月末,黄体才退化 。
如果卵子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10日开始退化,黄体的寿命为(14±2)天 。黄体退化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E2或PGF2α的溶黄体作用、细胞凋亡等有关 。退化后的黄体在至少5个周期后,逐渐转变为纤维组织,即白体 。(黄体退化时黄体细胞逐渐萎缩变小,周围的结缔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侵入黄体,逐渐由结缔组织所代替,组织纤维化,外观色白,称白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