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为名相 , 处为名贤;乐在人后 , 忧在人先 。——苏东坡
一个夜深人静的冬日夜晚 , 山东邹平醴(lǐ)泉寺内 , 有这样一幅画面:一所简陋的小屋 , 有一张破旧的书桌 , 上面闪烁着一盏幽幽孤灯 。孤灯旁 , 一位年纪约十五六岁的少年 , 正发愤苦读儒家经典 。
窗外冷风凛冽 , 窗内的少年衣衫破旧单薄 , 但他似乎丝毫不觉得冷寒 。忘我的朗诵低吟 , 让他忘记了时间 。稚嫩脸上那坚毅的双眼 , 似乎永不会疲倦 。
书桌之上 , 除了书籍与孤灯 , 还有一块已凝结的粥 , 以及一些冰凉的腌菜 , 这就是少年的晚餐 。已诵读多时的他 , 却依然舍不得吃下 。他准备把这块粥 , 作为明日的口粮 。这位陋屋孤灯下寒窗苦读的少年 , 就是日后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相范仲淹 。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 , 河北正定高平村谢员外家 , 迎来了一门喜事 。他的独生女谢氏 , 以入赘的方式 , 迎来了自己的夫君范墉 。
第二年 , 时任节度掌书记的范墉 , 开始了一项利民工程 , 那就是修缮正定城内隆兴寺千手观音菩萨及大悲阁 。不久 , 范墉接来了身怀六甲的谢氏 , 跪在观音像前问卜 。范墉问:“夫人腹中胎儿是儿是女?”佛曰:“奇儿一位坐高官 。”范墉接着问:“高官可否到宰相?”佛答:“否 。”再问:“既然不能为相治国 , 那就做个良医 , 为民治病如何?”佛说:“还是当官 , 为民造福吧!”
【断齑画粥的故事主要内容 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出处】上述故事的真实性如何 , 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 , 它为我们留下“不为良将 , 则为良医”的典故 。千载而下 , 依然让人无限神往 。
天有不测风云 。淳化元年(公元990年) , 范墉因风寒染病 , 并很快病逝 。谢氏失去了依靠 , 变得贫困无依 , 她抱着年仅两岁的范仲淹 , 改嫁淄州(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长山朱文瀚 。年幼的范仲淹 , 从此改换门庭 , 换做朱说(yuè) 。
四岁那年 , 他跟随继父 , 把家搬到了长山 。稍稍长大 , 便立志发愤 , 要以天下为己任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 行拂乱其所为也 , 所以动心忍性 , 增益其所不能 。”
老天在降大任于范仲淹前 , 就这样对范仲淹进行魔鬼般的历练 。由于家境贫寒 , 没法进入正规学府 , 只得选择在醴泉寺苦读 。同样由于家境贫寒 , 范仲淹每天只用两升小米煮粥 , 隔夜后 , 粥便凝固成块 。这块凝固的粥 , 便是他隔日的饭食 。
为合理安排进食 , 范仲淹拿出刀子 , 把粥切成了四块 , 早上吃两块 , 晚上吃两块 。仅有的佐食 , 便是一些腌菜 。这些腌菜 , 是用捣碎的姜、蒜、辣椒等腌制的 , 也被称为“齑” 。这些腌菜 , 也被范仲淹一份份分开了 。
清苦的生活 , 让后来的范仲淹深深体察民间疾苦 , 也深深知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也正是这种类似苦行僧似的苦读 , 为我们留下“断齑画粥”的励志典故 。
- 电脑重启快捷键
- 胶卷的安装注意事项
- 路由器灯怎么闪才正常
- 有什么可以祛除晒斑、黄褐斑的简单方法?
-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都有哪些?
- 一分钟判断出小区的风水好坏 小区第一排房子风水好吗
- 做试管婴儿如何避免宫外孕的发生?
- 回农村老家盖房子,12X9米三层户型,设计两个大门真的有必要吗? 两个大门的房子图片
- 朝南的房子,到底都有哪些好处? 为什么正南的房子好?具体详细点
- 瓜子脸的男生适合什么样的发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