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和解释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翻译( 五 )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 南宋词人 。字幼安 , 号稼轩 ,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 , 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 , 不久投归南宋 。历任江阴签判 , 建康通判 , 江西提点刑狱 , 湖南、湖北转运使 , 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 。四十二岁遭谗落职 , 退居江西信州 , 长达二十年之久 , 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 。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 , 不久罢归 。一生力主抗金北伐 , 并提出有关方略 , 均未被采纳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 , 富有爱国感情 。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
【备考知识梳理】
1.开头“楚天千里清秋 , 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描绘了一幅楚天千里 , 辽远空阔 , 秋色无边无际 , 大江流向天边 , 烟波浩渺 , 与天相接 , 不见尽头的壮阔图景 。
2.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 诗人常借它曲折达意 。这首词下阕中“可惜流年 , 忧愁风雨 , 树犹如此”化用桓温北伐的典故有什么深意?
答:一方面作者借桓温北伐来表达自己对北伐的渴望;另一方面 , 也感慨年华易逝而功业难成 , 表明了作者对朝廷不思进取的不满之情 。
3.“遥岑远目 , 献愁供恨 , 玉簪螺髻”一句 , 景物描写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用比喻 , 将远山比作玉簪和螺髻 , 写出山的多姿 。(1分)借景抒情 , 借“献愁供恨”的远山抒发作者的忧愁和怨恨 。
4.简要分析词中划线句的表现手法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怀 。
答:借用典故 , (1分)表明作者不肯去追求享受 , 决心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 。(2分)
5.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
答:①借楚天、流水、远山、落日、征鸿等意象 , 营造空寂凄清的意境 , 来烘托自己的“登临意”;
②借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和解释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翻译】③借张翰、许汜以及桓温的典故来阐发自己的“登临意” 。
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表现手法 。
答:①善用典故 。下片连用张翰见西风起而辞官、刘备鄙视许汜、桓温感伤岁月流逝三个典故 , 表达词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有家难归 , 有志难伸;不求私利 , 意气风发 , 以国事为重;岁月蹉跎 , 时间易失 , 年华虚度 , 悲哀之至 。。
②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 。“遥岑远目 , 献愁供恨 , 玉簪螺髻”句中 , “玉簪螺髻”是比喻 , 以远山为本体:“献愁供恨”是比拟 , 以山拟人 。“落日楼头 , 断鸿声里”句中 , “落日”、“断鸿”则有象征意味 , 黄昏落日 , 令人联想到南宋国势衰微;离群的孤雁 , 则使作者联想到自己和宋朝百姓背井离乡的遭遇 。
7.找出运用了比喻手法的词句 , 并分析其比喻义 。
答:①“遥岑远目 , 献愁供恨 , 玉簪螺髻”:遥远的山岭 , 像美女插着玉簪的螺髻 。这里移情入景 , 将清丽秀美的山景人格化 , 比喻为一个满怀愁恨的姑娘 , 表达了作者满怀愁恨的心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