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洞庭湖的古诗之一 刘禹锡的望洞庭赏析( 二 )


我比较认同第三种解释:“青螺”还是理解成一个青色的田螺就好 。月光再皎洁,毕竟是月光,哪能看那么清楚?肯定看不出是一位仙女在照镜子 。一个青色的田螺放到银盘里,这个画面很合理,很生活化,又有新意,不至于总是把洞庭湖比喻成美女 。
这首诗后人十分喜欢 。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到了岳阳楼以后,也去望洞庭、望君山,但他是在雨中望的 。他写了一首诗《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与刘禹锡这首诗有一定关系 。他写“满川风雨独凭栏”,不是在晴朗的白天,也不是在明月澄照的夜晚,而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白天,独自靠着岳阳楼的栏杆眺望君山 。君山像什么呢?“绾结湘娥十二鬟”,像湘娥的头发一般,也是把它比作女神的发髻 。因为此时风雨如晦,视野模糊,再加上雨的渲染,远处雾气缭绕,迷离不清,仿佛那里真有一个女神在梳理发髻 。所以,黄庭坚的比喻符合“雨中登岳阳楼”的情境 。
接下来,黄庭坚想到了刘禹锡的这首诗 。他说“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说可惜自己没有刘禹锡那么幸运,能够在皎洁的月色中观赏“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美景 。“银山堆”,就是“白银盘”;“青山”,就是“一青螺” 。黄庭坚化用、改写了刘禹锡那首诗的意境 。
由此可知,诗人写风景都非常善于准确地抓住特征 。在晴朗的月夜看洞庭,很清晰,就说仿佛是一个青螺;雨天的时候很模糊,风雨一吹,君山的形状也模糊、游移起来,于是就感觉真的像发髻一样 。晴天看像田螺,雨天看像发髻,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比喻,也各有各的妙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