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的原理是什么?准确率能达到多少?

    健康码的数据来自于大数据,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往7~14天的GPS位置、线下扫码商家位置、购买火车票的信息等等,如果你买了一张去湖北的火车票,健康码很可能就会变色 。

健康码的原理是什么?准确率能达到多少?

文章插图
健康码是动态码,如果申请者曾经与确诊或者疑似病例共同乘坐过一辆班车,或者来自重点疫区,那么就会影响到健康码的颜色 。
    健康码数据采集来源比较多,大家使用手机操作的基本上都可以被记录到 。比如移动支付消费、二维码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微信、支付宝在后台记录的用户GPS位置信息,甚至是手机连接的基站位置信息,都可以用于健康码的数据来源 。
健康码的原理是什么?准确率能达到多少?

文章插图
    如果在某一个时间,在特定的场合出现了确证患者,那么系统就会根据大数据分析判断那些人可能曾经与这些病例接触过,健康码就会“变色” 。
    红码:确证病人、疑似病人、无症状感染者,与确诊病人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医学观留人员,这些人都是红码状态 。需要连续健康打卡14天,才能转换成绿码 。
    黄码:全国确诊人员的非密切接触的同行人员、发热门诊等级、外省人员、留观等有发热、咳嗽、腹泻等不适症状的人员,还有省外本省未满14天健康打卡人员等重点关注的人群 。连续健康打卡7天,转换为绿码 。
    绿码:当前无症状、健康正常、可以人员流动、复工复产,有效期为3天,3天内需要自行健康打卡,否则可能转换为“灰码” 。
健康码的原理是什么?准确率能达到多少?

文章插图
    总之,健康码不能判断大家得了什么病,只是追踪大家出行的轨迹,然后结合大数据给出有没有可能接触到新冠病毒,相应的部门可以作为判断依据,对于疫情防控有很重要的意义 。

健康码基于大数据健康码不是单一的存在,也不是大家所理解的个人申报填写数据是什么就是什么 。任何人通过末端填写数据,提交数据,然后后台经过大量的数据库进行分析,起码要看近期去过什么地方的记录,有没有医院就诊的记录,自己申报地周边的疫情情况等等,最终才能给出相应的结果 。
为了更好跟踪一个人的行动轨迹,了解个人身体健康情况 。试想如果一个人不管去哪里,这个健康码都能如实的记录下来,再通过相关的后台大数据做分析,是不是可以准确判断这个人的情况呢?当然,目前是用语疫情防控,但是不排除将来会作为一项必要的身份证明一直存在 。
虽然有强大的后台数据分析,但是也需要个人如实的上报情况,所以相信在一段时间之内,相关的政策多会随之出台,让健康码更健康,让数据库更完善,让出行更安全 。
感谢您的阅读!
很多地方都需要你出示“健康码”,它已经成为了出行的标志 。但是,我们还是会担心,它的准确率是多少?为什么还有人绿码会转黄码或者红码呢?

健康码的原理是什么?准确率能达到多少?

文章插图


健康码 。所谓的健康码是指以个人健康数据为基础,由个人申报、后台比对,生成个人专属二维码 。你如果使用过,就知道它首先是我们个人按照我们真实的情况进行填写,经过后台的比较,从而形成最为精准的二维码 。
我们预计了两种情况:
但是,我们也能够知道,现在其中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个人填写的问题,如果我们个人申报虚假,怎么能够保持准确率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