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我并没有看到贾玲真的有去好好处理关于自己与母亲两代人的矛盾交点,它感人的部分就只是“即便重来一次,母爱仍然实锤伟大”,我哭是因为我有感于我的母亲对我曾作出的那些奉献,而不全是因为这部电影 。
——只是在电影堆砌的一系列情感炮弹里,我的思绪变得僵硬,眼泪流个不停,让我没法抽出时间理清思绪,就在恍恍惚惚里为这部电影打了高分,但其实,它真的有那么好吗?
说的直白一点,我并没有从这部电影里,看到母女两个在现实中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和解 。
而最后才出现的王炸——母亲的穿越,也让贾玲之前那一味地自我反省、洗心革面,显得单调乏味 。
我并不觉得帮母亲抢到厂里的第一台电视,母女之间就能化干戈为玉帛,也并不觉得让母亲参加女排,就能加深母女之间的理解 。事实上:我们每个家庭都有亲情,亲情是天然存在,无需客观强调 。
真正吊诡的是:家庭往往是最容易爆发矛盾的地方,因为我们宁愿对外人客气,也不会在家里人面前多思考一分钟去佯装一个脾气温和的自己 。
而且大部分时间,家庭中的爱与亲情,并不能缓解家庭中的矛盾 。因为矛盾是由不同的价值观所决定的,而价值观的背后则蕴含着各自受教育背景、成长背景等等,这是亲情也无法弥补解决的现实鸿沟 。
难道贾玲不帮着母亲抢电视机,母亲就不会开心吗?显然不是 。但抢了电视机,并不能彻底消除她与母亲之间所存在的客观矛盾 。
必须承认,这个故事让我看到母爱的伟大,唤起我对母亲的思念,但它其实为我解决了什么吗?没有 。
如果贾玲不是已失去,她可能永远拍不出这样痛苦且有深意的作品,但即便她拍出来,那个遗憾也永远地成为了遗憾,在现实里,我们都知道,她不可能有穿越和弥补的机会 。
用“我对你的爱”和“你对我的爱”无法抵达相互理解的境地 。毕竟在现实中,哪一个父母不爱她的孩子,又有哪一个孩子不爱她的父母?可他们之间都是相互理解的吗?
我担心的是,也许很多人走出电影院的一刻,会因为备受感动而决定善待自己的父母,但当往事随风,现实的矛盾在一次次唇枪舌战里被放大,被激化,被赤裸裸地抛在面前时,我们关于这场电影以及观影时的种种感动,也将烟消云散,到那时,双方摩拳擦掌你不理解我我不认同你,都只为捍卫自身的价值观而战,谁还记得在电影院那不顾别人笑话、肆意流淌的两行眼泪?
一味地渲染亲情、制造泪点,是没必要的 。因为哭过之后,万事虚无 。我并不是说情感是假的,都是真的,但放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去看,它没什么用 。
拍一部亲情电影是容易的,因为这类题材最易共鸣 。然而拍好是不易的,需要你哭完之后还能有点别的 。
可是抱歉,《你好,李焕英》显然不是 。
因为我想看的,不是穿越回到母亲的年代去理解母亲,而是就站在我们共同生活着的年代——82年出生的我,不必借助穿越,就能理解我正在经历中年期的母亲 。
最后一点,是我最最不能理解的:
电影开头,母亲对女儿寄予厚望,甚至嫌弃地说“你什么时候能让我长一回脸”,说明她对女儿的现状是不满的;而女儿承受着这种压力,心里是拧巴的,甚至为此学历造假——这本来是一个很现实的两代人之间的家庭矛盾,我以为穿越回去,接下来的戏份会是,贾玲经历了母亲那个年代,开始理解母亲为什么望女成凤;而母亲理解了贾玲的“人各有志”,不再强求女儿一定要出色,却没想到,穿越回去的贾玲,开始了单方面地“认怂”,一个劲儿地讨母亲欢心——我猜想,有可能贾玲是因为失去了母爱,对母亲有太多的愧疚,所以才没从解决矛盾入手,而是由心出发,将电影的格调定为“妈妈,再说一次我爱你”,但仔细想想,大部分的中国家庭是这样吗?不是的 。
- 农村俗语:房上加房,家破人亡。是什么意思呢? 房子加层风水好不好
- 农历6月12日出生是什么星座
- 望岳全文内容和翻译 会当凌绝顶是什么意思
- 发行市盈率是什么意思
- 货币基金是什么
- 忆江南原文赏析和解释 日出江花红似火全诗是什么
- 太极图的真谛是什么?
- 痘痘里的白色颗粒是什么东西
-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是什么 元宵节的由来和寓意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