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注释 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 三 )


【结构梳理】
【句子分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 。”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 。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态度;第3句讲个人修养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 。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 。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 。”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 。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 。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忠(尽心力)信(诚实)习(温习)
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
我们应怎样做人?
要有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诚实守信、童叟无欺,做到慎独 。
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三省吾身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时能吸取各种意见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能随心所欲,但不会越出法度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