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为什么特别珍惜粮食?

他们是经历过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饿死人的时期的,在他们心里,粮食比什么都重要,这个和钱多少没关系 。上世纪六十年代,乃至改革开放以前,你有钱又能如何?问题是你能买到粮食吗?买不到,就是一斤小麦二十块,你也没处买呀!
这个年龄段的人,
第一把粮食看的很重 。
第二把土地看的很重 。
他们知道,没有土地的日子,自己的性命自己做不了主,都是别人在把控 。开放前的农业社,大锅饭,最苦的就是这一代人,好不容易开放了,有自己的土地了,他们会轻易放弃吗?不会的!
因为土地代表粮食,粮食代表生命 。
小时候读到过的书诗,记得最牢,理解得最深刻的是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为什么特别珍惜粮食?】亲眼目睹了父辈牛马般劳动的艰辛,亲身体验过缺粮使我们营养不良,骨瘦如柴,奄奄一息,苟延残喘;目睹了村人由于饥饿而吃树根的窘境,挖野菜的同伴,走着走着,有的再也不能与我们一起回家的事情,几十年里,我们久久不能忘怀 。
请允许我,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说真实,论亲疏,他们与我是同宗,整个事件我始终在场,亲眼目睹 。说是故事,因为,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的事情,已经成为历史,今天说来,就是故事了 。我在讲这个故事给孩子们听的时候,取名叫《两片烂菜三条命》 。
我有个远房的大哥,比我大二十多岁,娶的媳妇勤劳能干,可是偏偏遇上那个饥荒年代 。家里实在没有吃的了,嫂子和我们这些小孩在池塘边捞菜叶——食堂里洗菜时浮出去的烂菜叶 。那年,我七岁,我是所有小孩里面最能干最有法子的人 。别人用手抓,我用手抓不着,就拿来一根竹竿,就比别人捞得多 。嫂子就按我的办法,也用竹竿捞菜叶,为了多捞几片,嫂子不顾寒冷,下到池塘边的水里,开始,沿着水下踏板捞,后来,一脚踩空,噗通一声,大嫂掉入池塘里,我们几个赶忙去叫大人 。刚好,大哥以及他的父亲,从地里回来,大哥见媳妇快要淹没了,奋不顾身,跳了下去,一阵痉挛,大哥比嫂子更快地沉下水去,他父亲,也跳下去救人,结果,三个人,就沉入很深的池塘里 。等到其他村人赶到,早已经不见了踪影 。村人围着池塘,站在边上,没有一个有胆量敢于下去救人一命,不是因为他们怕冷,也不是因为他们内心冷漠,对人漠不关心,而是因为,有个坐在地上的老人,说了一句话,老人说“大家站稳了,不要又掉下去一两个 。就是不要你救人,你下到水里,自己活着上得来的有没有?”
老人的意思,站在岸上的人,都已经奄奄一息,不具备救人的力气了,下去一个,就是又白白送掉一个 。
亲眼目睹了见死不救,见死无力救,谁救谁就死的故事,我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责怪那些大人,没有认为他们的见死不救是一种耻辱,反而认为是老人的明智 。因为,紧接着的一件事情,证明了老人的话,是智者带给人们的福音 。
一家三个,送别他们的简单仪式总还得举行一下,下到土里,是那时候的礼数 。八个人一组一起抬,需要三个组同时出动,才能完事 。不料,第二组里面,一个人抬着抬着,就倒下了 。抬别人的人,需要别人为他抬出去了 。
听村里人说,哪里哪里的人,如何如何,就是用现在的词语就叫做“饿殍遍地”,因为,那时,毕竟太小了,活动的范围太窄了,不是亲眼目睹的,我就不联想了 。
从小,唯一的愿望,就是有饭吃,能够吃饱肚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