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茶同音的寓意好的成语 形容茶的词语有哪些

前几天,和朋友一起去茶庄里小聚喝茶 。茶室很古朴清雅,茶艺师也很温柔,在那样的环境下很放松 。阳光很暖,满屋的茶香 。
A君头一次去茶馆里,为了表示对于茶的重视,学着隔壁老王浅尝一口,酝酿许久,满口的茶气蹦不出来,只一个劲说“好茶好茶” 。
反观隔壁老王,一如既往的风格,妙语连珠,深入浅出,把一个茶的像诗一样,做得头头是道,引来茶艺师姐姐的连连点头 。
我们有时候会疑问,同样的一款茶,人和人之间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但那样差距,有形容词上的差距,也是口感上的敏感度不同 。
实际上,从茶的角度来说,确实是细分了很多领域 。
有人爱冬天泡一杯喝红茶,暖心暖胃;有人精心地准备一套工夫茶具,慢悠悠的细品功夫茶;有人爱看着茶叶绽放,趁着青翠,玻璃杯里一边看一边抿一口 。
但是影响大家沟通交流的,其中之一居然是:
茶语!
所以对于每一个茶入门的朋友们,多喝、多学习多品鉴,才是快速成为老王的路径!
芈月传里就出现了茶常识的错误点
老友B君记得以前的这些情景还历历在目
有一次出差到客户公司,对方是个爱喝茶的人,所以到了新地方,两人就约来到一家茶馆,喝茶聊天,老板对茶评头论足,你却常常语塞,气氛一度尴尬不止 。这次的客户是个福建朋友,想上门拜访一下,苦于没有好的理由接待 。
从那么以后,心里默念着回去抽空把这些中国茶知识给补上了,不然不敢见人了 。
在2020的“保持社交距离”年,从“报复性桶装奶茶”到某茶的波波茶 。不过,如果说问到:怎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喝茶了呢?
就会有人站出来说:不抗拒喝茶,但抗拒大道理,例如复杂的茶文化,繁琐的茶道 。
所以网络上就有声音:
明明是中国茶的历史最悠久也是最大的产区,那为什么没有一个知名的品牌和传承的茶文化呢?如果年轻人不喜欢又如何去传播?
不可否认,现在众多茶商善于讲故事、讲古树、伪茶文化、营销套路等导致很多国人却对茶不愿意了解 。
都说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茶是离不开生活的,年轻人喝茶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不是不喜欢喝茶,只是不喜欢太复杂,不喜欢喝茶的时候说过多不懂的文化,说看不懂的茶道,更不喜欢装“有文化” 。所以慢慢变成都去喝咖啡,来得简单点 。
既然国潮盛起,倒不如踏踏实实地学习中国茶一番,比穿一次汉服、post星巴克照片更踏实些!
茶语要点
A. 茶的外形怎么看呢?
最简单的判断方法:若干茶外形粗老,不整齐,色泽发枯,发暗,发褐,或者茶叶中夹杂着黄片,甚至有茶梗,茶籽,往往就是陈茶,就不是好茶叶 。
常见的有这些说法:净度:茶叶里的茶梗,茶籽,黄片等杂物越少,净度越高 。色泽:干茶发枯,光泽欠佳,判断色泽是否鲜润 。整碎度:茶叶中或多或少有些碎末,碎度少能增加茶叶价值 。干燥度:茶叶受潮,也叫返青,摸上去有点软的干茶,说明茶叶比较次了 。干燥度好的,掰断或手指捏一下会有清脆的折断响声 。
B. 茶中有哪些滋味?
除了苦涩与顺滑,茶汤口感还有清、醇、甜、薄、厚 ,硬、绵软、细腻、粘稠 。
“涩”这个字灰(fēi)常重要,搞清楚这个字才能真正上一个台阶 。关于涩,教大家一个技巧: 入口5毫升左右(就是平常喝茶小口品的吞吐量),舌尖顶上牙膛,茶汤布于舌面,嘴巴微张吸气,促使茶汤喷溅翻滚,然后闭紧双唇,鼻腔呼气闻香,再咽下茶汤(千万不要喝第二口),静下心来等待舌面变化 。茶叶都会出现苦涩的情况,若是能够迅速化开回甘,生津就是好茶,若是一直感到苦涩,就不是好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