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最简单的古诗 关于七夕的古诗

七夕乞巧古诗六首,乞巧望星河,不嫌针眼小,只道月明多
七夕节是传统中国秋天重要的佳节,它糅合了祭祀,神话,爱情,民俗,团聚,休闲等诸多的内容,其中乞巧是重要的节日特征和节日活动,新奇可爱又合情合理,持续了两千年 。
”乞巧“是一个什么样别致的活动呢?
”乞巧”来源于古代对纺织女神的祭祀 。织女是纺织之神 。上古三皇五帝中的颛顼,是楚地的部落首领,颛顼本人非常聪慧,中国传统的历法,四季划分有他创建的功劳 。而他有一个孙女特别聪明能干,会纺织并掌管部落的纺织 。这是织女的源头 。楚国,崇尚自然和星辰崇拜,颛顼在传说中已经封神封帝,成为天上的神仙,自然他的孙女也就享有神的祭祀 。每年秋初,正是大规模进行秋冬纺织的时候,楚地的人们自然会虔诚祭祀 。
颛顼的后代楚怀王,特地定下秋初的七月七,祭祀织女星和牵牛星 。这是国家和宫廷的祭祀 。
秦汉统一中国之后,由于楚国的文化影响至深,所以沿用楚国的颛顼历,其中楚国的七夕也一并同历法流传 。
但是到了汉朝,七夕的对织女神的祭祀,有了新的内容 。那些大量宫廷的宫女除了部分继续从事纺织,大多数从事的是制衣,缝纫更加精细的女红劳作 。祭祀织女神也增加了新的内容,那就是乞求织女神赐一双巧手,穿针引线,做出更精美的刺绣和衣裳 。
汉朝宫廷仍旧有牵牛织女神的秋祭,但是形式已经非常时尚和欢快 。
【七夕节最简单的古诗 关于七夕的古诗】“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
这是汉朝宫廷的七夕节 。里面传达了很多信息 。
一,七夕高楼集体活动,这高楼是官方同意的活动地点,和织女星有关,因为高台祭祀星辰,古已有之
二,开襟楼,与衣服纺织品相关,至少字面是相关的 。
三,穿七孔针,当然最普通的解释是七枚针,此时重点已经从纺织转向了服装制作 。
四,这种穿针乞巧的活动是从宫廷走向民间的 。
但为什么这个节日的活动这么受人们喜爱呢,从贵族到民间,这是因为纺织衣裳制作,是家家都必备的生活项目,尤其是女性,她们一生都从事着这种劳作,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而穿针乞巧,正是对她们生活工作的一种肯定和乐趣 。
实际七夕节带动的是整个社会的狂欢 。因为男人有祭祀的责任,而七夕沸腾了几乎所有女性。
唐朝的七夕,简直是举国狂欢 。这是开元天宝的宫廷 。
”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 。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 。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开元天宝遗事》
从中可以看到:
一,唐玄宗主持高台祭祀牛女二星,明面上不是爱情,而是织女是纺织之神,而牵牛是农耕之神 。
二,乞巧的内容,穿针,用五色线 。以一人九口针算,以宫廷千计万计的宫女,以瓜果之胜,通宵达旦,这繁华热闹不亚于春晚 。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
总上穿针楼上去,竞看银汉洒琼浆 。“唐朝和凝《宫词》
和凝虽然是晚唐五代的诗人,但是他的这首宫词,已经很好写出了宫廷七夕的乞巧之盛 。七夕节实在是个热闹狂欢的日子 。到处欢歌笑语 。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朝林杰《乞巧》
民间那也是充分响应 。这是唐朝的宫廷外,家家都在月下穿针,用红丝妆点庭院 。女眷多的家庭想比红楼梦还热闹,竞技,输赢,欢笑,穿尽红丝几万条,看起来夸张,但是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这样的游戏里,加上装饰节日的彩带,长安至少有百万红丝红幡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