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每当夜幕降临,院子里就响起“唧唧唧唧……”的声音 。那是谁在尽情吟唱?仔细听来,原来是蟋蟀!蟋蟀也叫“蛐蛐儿”,学名“促织”,农村人也管它叫“金螽儿” 。小时候常听母亲说:金螽儿一叫就立秋了,金螽儿叫上一个月就该穿秋裤了 。
立秋过后,每当夜幕降临,院子里就响起“唧唧唧唧……”的声音 。那是谁在尽情吟唱?仔细听来,原来是蟋蟀!蟋蟀也叫“蛐蛐儿”,学名“促织”,农村人也管它叫“金螽儿” 。小时候常听母亲说:金螽儿一叫就立秋了,金螽儿叫上一个月就该穿秋裤了 。
今年第一次听到蟋蟀叫,是在立秋那天晚上 。那日,我睡觉很晚,静静的夜传来清脆的“唧唧唧唧”的声音,不绝于耳,很是动听 。这声音是大自然的歌唱家的声音,是将要休息的人的催眠曲 。从立秋那天起,每到晚上,院子里就整夜响起连续的叫声,看来不是一只 。
突然想起小时候的一件有趣儿的事 。总觉得小时候的夜晚比现在热,比现在闷,孩子们很晚还不睡 。于是我们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玩儿,听到了蟋蟀“唧唧唧唧”的叫声 。我们几个拿着手电顺着声音去寻,可是到了跟前声音却突然断了,我们几个耐住性子,屏住呼吸,静静地等 。终于,等到声音再次响起,我们突然打开手电,果然,看到一大一小两只蟋蟀 。我捉住了其中一只,兴奋地跑到母亲面前,欢快地喊道:“逮到了逮到了!”还未等母亲说话,邻居二丫也举着一只说:“我也逮到了逮到了!”母亲认真地看着我们手里的蟋蟀,告诉我们说:“这不对呀!你们观察一下,这两只长得一样吗?”我们这才仔细看,果然不一样 。其中一只形似于蚂蚱,体长约4厘米左右,宽近1厘米,身体壮实,身体呈绿色,不发亮;另外一只身体呈黄褐色甚至可以说是黑褐色,体型较小,头圆,胸宽,油光发亮,有细长的丝状油葫芦触角 。母亲告诉我们:体型壮实的是蝈蝈,体型较小的才是蟋蟀,发出声音的是蟋蟀,二丫手里拿的才是蟋蟀 。我们好奇地问母亲:“它们一叫就一夜,他们不累吗?”母亲笑了:“傻孩子,它们不用嘴巴叫 。蟋蟀的叫声是靠生长在背部的又宽又大且极薄的羽翅振动发出的 。只有雄蟋蟀才能发出叫声,雌蟋蟀是不叫的,雌蟋蟀的羽翅又短又小,而且较厚 。”哦,原来如此!
从那时候起,我就很喜欢听蟋蟀的叫声,清脆悦耳,在寂静的夜听着它们的叫声,比起白日秋蝉的聒噪简直是一种享受 。古人写蟋蟀的诗词也有不少,最早就是《诗经》里《幽风 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意思是说,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我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到我床下 。”细想起来,小时候的确经常听到蟋蟀在屋里叫 。还有诗人杜甫《促织》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也有陆游的《秋兴》中“蟋蟀犹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声多”的诗句 。古人虽然描写蟋蟀、赞美蟋蟀动听的声音,但蟋蟀却是农作物的害虫,它们破坏农作物的根、茎、叶和果实,特别对幼苗损害更为严重 。
虽然如此,但后来蟋蟀却与人们形成了互动,并成了一种民俗文化,那就是“斗蟋蟀” 。斗蟋蟀最早的文字记录于北宋末年 。京城里的人,在七、八月间,家家都饲养蟋蟀 。只要走在市井中,都可以见到路上行人提着瓦盆泥罐,内装蟋蟀,当时不分男女老幼都以斗蟋蟀为乐,由此可知当时斗蟋蟀已蔚为风尚 。“宋史”也记载宰相贾似道常和他的臣妾蹲跪在地上斗蟋蟀以娱嘉宾 。贾似道甚至规定凡是在斗蟋蟀时,任何人都不许打扰,因为这是“军国重事” 。他后来还为此编写了一本“促织经”;可是,最后因为太沉迷于此道而误了国事,是玩物丧志的典型 。到了明朝,斗蟋蟀的风气更盛,甚至连皇帝也经常和宫女、太监一起伏地,为比斗的蟋蟀呐喊助阵,是历代最盛行的朝代 。斗蟋蟀流传到清朝,也有皇室庄亲王为此编了四卷“蟋蟀谱”;然而后来,被一些道学家斥为玩物丧志,因而禁止于清宫内进行此类嬉戏;不过,禁止归禁止,宫内的小太监依然深乐此道 。一直到了后来,斗蟋蟀就从宫廷盛行到民间,而被称为“秋兴”,蟋蟀也从害虫一跃成为重要的民俗昆虫 。
- 形容爱情长久的唯美句子 祝福爱情长久的句子
- 形容美丽的词语
- 思念某某的爱情语录 形容想一个人的句子
- 赞美景色的20条心情语录 形容景色优美的唯美句子
- 最近失眠,一到晚上就爱胡思乱想怎么办?
- 蟋蟀是昆虫吗
- 甜蜜幸福的20条爱情说说 形容夫妻恩爱幸福的美句子
- 受尽情伤的爱情伤感说说 形容女人死心的句子
- 减肥皮松了怎么变紧
- 晚上跑步好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