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三字经白话解全文 医学源流论白话文翻译( 三 )


陈士铎《辨证录》谓《脉诀》言愈多旨愈晦,不必纷扰于七表八里之说,曰脉不出浮沉迟数大小虚实滑涩十法,死脉不过鱼蝦、禽兽、弹石、劈索、水流之异 。却谓《灵枢》脉象不可为法 。
卢之颐极崇古,其《学古诊则》纯在《内经》仲景之学,以形体、至数、往来、举按、部位为纲,统辖《内》《难》仲景一切脉象 。又论指法、看脉,尤为精切,发前人所未发 。
明人脉学多好崇古,夫崇古则无庸创新,创新则不能合古,自岐黄以来,所创新者,王叔和之分配脏腑部位,左人迎右气口,神门两在关后,褚澄之男女倒诊,高阳生之七表八里九道而已,盛行于宋金元,至明代屡受攻击,其说已不能自立,则脉学复古可知 。而不然,彭用光载入之“太素脉”亦于此时出世 。
彭用光《体仁汇编》载“太素脉”之由来,曰太素脉能之人贵贱,流年祸福,事情休咎,流于民间已久,自彭用光始录 。
自“太素”发见,医家多所驳斥,然亦不能尽斥,如张锡三、张景岳皆驳斥甚力,然有采太素脉之语,张锡三谓“贵人脉清虚,富人脉沉实,绵长多寿,燥急多夭,艰涩主贫,浊滞主贱,女尺滑实有力则多育,涩弱或偏肥偏瘦,则难有嗣,乃屡验者 。”
张景岳又采吴昆论“太素”可采之句:“脉形圆净,至数分明,谓之清 。脉形散涩,至数模糊,谓之浊 。质清脉清,富贵多寿 。质浊脉浊,贫贱而所忧 。”
景岳又谓:“人秉天地之气生,不能无清浊纯驳之殊,禀之清者血气清,吾诊乎此,但知其主富贵而已,禀之浊者气血浊,吾诊乎此,但知其主贫贱而已 。”
11 清代之学
张璐《诊宗三昧》,评述诸家脉理,并曰“得心应手之妙,如风中鸟迹,水上月痕,苟非智慧辨才乌能测其微于一毫端上哉?”
张志聪《侣山堂类辨》,右高阳生而左王叔和,并引据为高阳生者翻案 。
高世栻《医学真传》,其从师于张志聪,从《脉诀》与其师同,而其又从禇澄之说,与其师大相反对 。
黄元御《灵素微蕴》《金匮悬解》于四诊九候之法言之颇详,并诃诋历代名医之误,独高阳生大肠候于右寸,小肠候于左寸之说未尝非之 。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以为病名有万,而脉象不过数十种,一脉可主数十症,一病可见数十脉,以为无凭,而又确有凭,而究亦不尽可凭,总以参合四诊,乃为有得 。
其论岐黄仲景之治病法,愈密愈疏,而汉以后之说使后世有所考见,论颇持平 。独“太素脉”到底诘驳 。
柯琴以仲景名阴名阳之十种脉,谓阴阳两分,自成对峙,阴阳配偶,惟见五端:浮沉是脉体,大弱是脉势,滑涩是脉气,动弦是脉形,迟数是脉息,不得概以脉象视之 。又论脉有对看、正看、反看、平看、侧看、微底看六法 。
高鼓峰《医家心法》辨脉证从逆,又旁涉象数之学 。
陈修园《时方妙用》融通《内经》、叔和、濒湖、景岳之说,改浮沉迟数四纲以浮沉迟数虚实实缓大八脉为主,而以兼见之脉附之,力破崔紫虚之藩篱者 。
费伯雄《四言脉法》比紫虚旧作为略,然多心得之学,如“平时讲求精切,阅历既多,指下之妙,得之于心,不能宣之于口,即如六阳脉偏于浮大,其沉候即在常脉之中候,不得谓之沉候全无也 。六阴脉偏于沉细,其浮候即在常脉之中候,不得谓浮候全无也 。”
罗定昌《脏腑图说》援引卦方位以谈医,谓三焦属申,心包络属巳,必分配于两寸 。
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其六腑分配之法兼取上下分属与脏腑同候二义,谓大肠宜配右尺,亦有时诊于右寸,以脏腔一家故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