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 。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 。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 。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 。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 。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 。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 。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 。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 。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 。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 。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 。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 。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 。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 。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 。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 。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
实用举例
如肝硬化的脉: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中医诊脉似乎永远是个谜,当我们看到中医诊脉之后,对病情说得头头是道时,很难想象短短的几公分长的脉管上,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让我们能够看到五脏六腑的疾病 。《素问·五脏别论篇》说:“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对于这种中医理论上的解说,如何演绎成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解释,长久以来是件困难的事 。
脉搏源于心跳,我们会用心脏的搏动来解释脉象变化 。古代人们很早就发现心脏对寸口脉搏的影响,传统的28病脉中,发烧心跳加快成为“数主热”的依据,心跳不整是造成结代脉的根源,心搏无力是弱脉、细脉的基础,心跳缓慢成为迟脉的原因 。如此等等,众说纷纭 。
- 武经总要白话文免费阅读 武经总要全文及译文
- 化妆品有没有毒?
- 男性有乙肝大三阳能不能生小孩
- 三字经新版全文翻译 三字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 202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好不好就业
- 无量寿经白话文全文讲解 无量寿经白话文翻译
- 四十二章经全文及译文 四十二章经原文及白话
- 悟真篇全文注解白话文 悟真篇全文及译文
- 吕氏春秋白话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 圆觉经原文及译文 圆觉经原文白话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