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的创作之路要从1955年动笔写《书剑恩仇录》开始,但是很少人知道,其实最初他完全是赶鸭子上架,被逼的!
继1948年从上海《大公报》调入香港分社后,1952年,金庸又被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与他一同调去的还有同事陈文统 。陈文统毕业于岭南大学,金庸则是东吴大学国际法系的高材生,可是二人在《新晚报》只能写写花边新闻,这让一心想做外交官的金庸颇受打击 。

文章插图
1954年, 香港武术界太极门与白鹤门发生冲突,设擂比武,报社总编罗孚安排陈文统与金庸写实况报道 。为了推波助澜,罗孚说服陈文统创作一些武侠小说吸引关注 。于是,陈文统开始在报纸上连载起了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效果竟然不错!哦,对了,陈文统,笔名“梁羽生” 。
在梁羽生的小说得到不错的反馈后,罗孚又开始给金庸布置任务 。金庸此前虽常常写一些社论影评,但就小说创作来说着实没有任何经验 。领到主编的任务后,金庸冥思苦想了好多天还是一筹莫展 。

文章插图
事情的转机说来可笑,罗孚派了一个老头到金庸处催稿,勒令他先写一千字交差 。金庸被逼的没办法,灵机一动,以老头为原型创作出了他14部小说中的第一个人物——陆菲青 。
更棘手的问题来了,人物交差了不假,但接下来该怎么继续呢?金庸也是急中生智,他想起了幼时在海宁老家听到的关于乾隆皇帝身世之谜的野史,现成的素材摆在眼前,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书剑恩仇录》 。

文章插图
《书剑恩仇录》在金庸系列作品中的风评并不高,很多读者认为此书文笔稚嫩,与后期作品相比,立意太过直白 。
其实,作为处女作,《书剑恩仇录》全文40余万字,当年31岁的金庸此前对写小说毫无经验,他能够驾驭如此篇幅的作品已实属不易 。更为直观的是,在《书剑恩仇录》连载期间,就已万人倾巷、争相阅读,其火爆场面丝毫不亚于现下我们追剧的场面 。

文章插图
并且,与同行兼同事梁羽生相比,金庸在武侠界的地位从出道之初就始终压对方一头 。且不从文笔而论,二人其实各有千秋,而金庸作品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现代性” 。
《书剑恩仇录》中,男主角陈家洛风度翩翩,家境殷实,学富五车,武力超群,红花会的“一当家” 。陈家洛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他的政治理念出奇的幼稚,想推翻清朝统治,但却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清朝皇帝身上,虽然那个人是他的亲兄弟 。

文章插图
用金庸好友倪匡的话说,“陈家洛诱惑乾隆当汉人的皇帝反清,但开出的筹码却是乾隆已经拥有的东西 。你用别人已经拥有的东西煽动别人怎么可能成功?”
果然,乾隆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马上杀死儿时的乳母灭口,并且全力追剿红花会,陈家洛丢了夫人又折兵,反清未成却使得红花会的生存压力更大 。大业终成泡影,陈家洛自己也灰溜溜地远走他乡……

文章插图
金庸曾在采访中特意提到自己并非理想主义者,而《书剑恩仇录》贯彻全书的的中心——“好人最后并没有赢”,更是此话深刻的提现 。香香公主自尽而死,陈家洛归隐他乡,而书中大反派乾隆却寿终正寝,自封“十全老人”,不得不说也是极其讽刺了!
- 你觉得郭德纲的哪段相声比较搞笑?为什么?
- 什么叫击剑
- 奥运会一定是夏季开的吗
- 击剑重剑是什么意思
- 北京奥运会是哪年申办成功的
- 举重运动员手上擦的是什么粉
- 跳水运动员身上贴的是什么
- “籍贯”的定义是什么?与“祖籍”如何区分?
- 花盆土壤里密密麻麻的小虫怎么办?
- 现在世界上最强壮的人能不能打赢最弱小的恐龙小盗龙?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