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过年,很多人说有钱没钱理发过年,不出正月不让剪头,什么说法?( 三 )


传说
在国内的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剃头”的说法,要问老一辈的人为什么正月不能剃头?得到的答案都有几分恐怖的色彩:“正月剃头死舅舅”!这听起来完全不相干的事,到底是为什么流传了这么久,而且不少人深信不疑呢?
正月不剃头是全国大多数地方都流传的习俗,老话说“正月剃头死舅”这其中似乎有个误会,愿意应该是“正月不剃头,思舅舅” 。这还有个传说,相传很近很近之前,有一位剃头匠,家境贫寒,但是十分孝顺 。有一年春节,剃头匠准备去舅舅家拜年,但是一年下来也存不了几个钱,连个像样的礼品都买不着 。很是着急,左思右想,寻思着不如趁着新年给舅舅剃头、修面,让舅舅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过年 。于是年年都给舅舅剃头、修面 。转眼十多年过去 。这年冬天,剃头匠舅舅溘然长逝……过完年,剃头匠不由自主的又挑起担子,准备去舅舅家,猛然间,才想起舅舅已不在人间,不由得嚎啕大哭……民间变依据此事,说“正月里不剃头~思舅舅”时间一久“思”变成了“死”
新年新气象,抛弃过去,改颜换貌途个吉利!
其实,正月不理发也许是一种迷信,也许是一种习俗,从秦始皇时期就开始流传 。民间有许多种说法是:“正月剃头,外甥死舅”;头发是发的进义,人民不愿损失掉一个良好的愿望,所以才有了那样的说法;也有的说正月剃头思舅舅,后来被人误以“死舅舅”,以讹传讹就变成了现在这样了;正月是龙抬头的日子,你剃头好吗?说法可真是很多 。
但是,最有说服力的还是起源于清朝 。
话得从清军入关时说起,大清皇帝为了“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 。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统治思想,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 。推行的媒介便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 。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地把人们的头发一一拿下 。
经历了无数次朝代更迭的汉人对于谁当皇上这样的事情并没有表现得太过强烈,倒是这场头发的变革着实惹恼了其中一部分人 。当时的清王朝打出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种强硬的做法出人意外地遭到了历来柔弱的江南民众的反对:江南士子认为剃头是对他们人格的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指望通过群众的力量让满人有所收敛 。然而,顺治皇帝随便找了点茬儿,一声令下,接连出现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剧,汉人头上的标志连同热血乘鹤西去 。
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顺治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了著名的《鞑靼战纪》 。其中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赶过了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 。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 。
意大利人不懂得我们的国情,他看到的只是局部的一场小小的胜利,他不晓得,天下已经是清人的天下 。“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鞑靼人”动真格的了 。在大清国的高压下,一些文人士大夫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明王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