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 。 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 “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
9l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 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 。 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
【人体解剖图五脏六腑 人体解剖图五脏六腑胰腺炎症状】1 。 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 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 。 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
- 人体颈椎结构图 人体颈椎结构图正常
- 人体胸部器官图分布图 人体右侧胸部上方是什么器官
- 人体背部疼痛对应器官 人体背部疼痛对应器官右侧疼
- 人体胃部位置图 人体胃部十二指肠位置图
- 人体肝脏在哪个位置 人体肝脏在哪个位置示意图
- 江苏扬州个园景区图片 扬州个园图片大全
- 我的理想作文医生500字 我的理想作文500字律师
- 综合题题库 余额宝综合试题
- 为什么任正非不做正董事长?
- 附正能量满满的早安问候语 赞美早起的经典句子图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