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说说你那儿怎么过端午节的?

记得上小学时就读过的课文,说的是楚国大夫,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 。为了纪念诗人,后人们把“端午”这天定为纪念屈原的日子,我记得很清楚,老师是用讲故事的形式为我们讲述这段课文的,说后人们为了防止水中动物伤害到屈原的遗体,就在每年五月初五这天用芦苇叶或蒲叶包的米质食品投入汨罗江中,原意是把水中动物喂饱,使其不能去侵害屈原的遗体,天长日久的传承下来形成了如今祭天,祭水的民间活动 。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这天,我们家还在南方,家家的大人们都是包传统的粽子,然后在蒸煮粽子的锅里一起煮一些鸡蛋和咸鸭蛋,一般这一天上学的孩子们书包里都装有煮熟的鸡蛋 。后来到了西北 。西北的生活应该是北方的习惯,但端午这天也是吃粽子和鸡蛋,这时候我知道了历法日子还有公历农历(阴历阳历)之分 。再后来我调回了胶东,与外地不同的是,每到端午这天我们这里都是吃饺子,一直到最近这几年这里也开始吃粽子了,略有区别的是端午这天早上吃粽子,中午炒几个菜,晚上包饺子,剩下的应该都一样吧 。祝路过的朋友们小长假安康
端午节是纪念楚国三莒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而亡,时人感怀屈原而在江中驾龙舟只为打捞屈原遗体,因江中浪大打捞无果,百姓的怀念屈原为国为民的情怀,怕鱼虾伤害他的遗体而做好竹筒米饭抛洒江中以喂鱼虾,因打捞好久也没有结果,准备的竹筒米发馊了别有一番香味,可以食用 。所以就在每年的屈原投江日赛龙舟,吃棕子以纪念屈原,进而全国都仰慕屈原精神而同祭 。
端午节现为世界华人都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老家这边每年五月端午,母亲早几天就泡江米买棕叶和红枣准备包棕子,还用棕叶铺案板上压凉糕 。也给孩子们用五色线编手绳,
用以避邪祈福,希望孩子们一年平安健康!
各地风俗不尽相同,但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传承千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一直传承下去 。
端午节由纪念屈原而来,纪念屈原南方赛龙舟,北方吃粽子、放河灯……吃粽子已成定式,放河灯儿时见过 。
端午纪屈子,粽香思童年!
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又叫五月节,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汨罗江殒身,端午节便被染上了爱国主义的色彩,有了纪念的意味 。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比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早,最初是我国古代江浙地区吴越部族崇拜龙图腾并以龙舟竞渡形式祭龙祖的节日 。端午节习俗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祈福纳祥类习俗主要有划龙舟与祭龙,压邪攘灾类习俗主要有挂艾草、浸龙舟水、洗草药水、拴五色彩线等 。扒龙舟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节在世界上影响广泛,受端午文化影响的国家分别有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美国,德国,英国等等 。
过去社会物质匮乏,人们盼着过年过节 。端午节,大人们忙着准备艾草、香囊材料、五色彩线的材料;小孩子们忙着准备包粽子的苇叶,更计划着端午早晨洗浴的地点(端午早晨洗浴传说去百病,在农村,这是一年中第一次洗浴,因为男女都要洗浴,所以都要选好自己去的地点) 。端午节就一天,可是准备的过程,得有五六天,天天都洋溢着过节的气氛 。到端午这天,早晨太阳没出来之前,据说洗澡能去晦气去百病,所以太阳出来之前,农村最热闹,有趁太阳没出来前去割艾草的,去采苇叶的,挂香囊的,拴无彩线的,全身上下涂抹雄黄酒,再喝雄黄酒的 。这一早晨,人们抢时间,快做事,紧张的像打仗一样,以致过了节几天,孩子们的脸上还洋溢着幸福!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