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气侵入到小肠,小肠失其受盛作用,水谷不得停留,所以就后泄而腹痛了 。
热气蓄留于小肠,肠中要发生疼痛,并且发热干渴,大便坚硬不能排出,所以就会疼痛而大便闭结不通 。黄帝问:以上病情,是通过问可以明了的,或者通过目视可以了解病情吗?岐伯说: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所属的部位,观察面部的五色,黄色和赤色为热,白色为寒,青色和黑色为痛,这就是视而能见的道理 。
黄帝问:通过扪摸就可了解病情吗?岐伯说:这要看主病的脉象 。坚实的,是邪盛;陷下的,是不足,这些是可用手扪切而得知的 。
黄帝说:讲得非常有道理!我听说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气的影响而发生的 。如暴怒则气上逆,大喜则气缓散,悲哀则气消散,恐惧则气下陷,遇寒则气收聚,受热则气外泄,过惊则气混乱,过劳则气耗损,思虑则气郁结,这九样气的变化,各不相同,各又导致什么病呢?岐伯说:大怒则气上逆,严重的,可以引起呕血和飨泄,所以说是“气逆” 。高兴气就和顺,营卫之气通利,所以说是“气缓” 。悲哀过甚则心系急,肺叶胀起,上焦不通,营卫之气不散,热气郁结在内,所以说是“气消” 。恐惧就会使精气衰退,精气衰退就要使上焦闭塞,上焦不通,还于下焦,气郁下焦,就会胀满,所以说是“气下” 。寒冷之气,能使腠理闭塞,营卫之气不得流行,所以说是“气收” 。热则腠理开发,营卫之气过于疏泄,汗大出,所以说是“气泄” 。过忧则心悸如无依靠,神气无所归宿,心中疑虑不定,所以说是“气乱” 。过劳则喘息汗出,里外都越发消耗,因此说是“气耗” 。思虑太多心就要受伤,精神呆滞,气就会凝滞而不能运行,因此说是“气结” 。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解读
咳论篇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
肺咳不已则大肠变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
此皆紧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
帝曰:善 。
咳论篇参考译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麽道理?
-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注释 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
- 宋书陶潜传原文及翻译 陶潜传原文及翻译
- 清溪行古诗原文及翻译 青溪王维翻译赏析
- 触龙说赵太后重点注释 触龙说赵太后全文翻译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朗诵及赏析
- 十五夜望月译文及注释 十五夜望月王建翻译
- 望岳古诗的意思翻译 望岳译文及赏析
- 鱼我所欲也原文朗读及翻译 孟子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
- 鹧鸪天代人赋宋辛弃疾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翻译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及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