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上德《世说新语》有一个“新亭对泣”的故事,可谓书中“最著名”的一段文字 。可是,长期被严重误解 。今撰此小文,做出重新阐释,以求证于方家 。
其原文如下: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言语31)
北方的权贵渡江,他们本来熟悉京师洛阳的山水风物,来到南方后,每每在吉日良辰,大家相约,一起到建康西南方的新亭观赏山光水色,铺好草垫,坐在江边,边饮宴,边聊天 。周顗坐在众人之间,忽发感叹道:“这里也有山有水,山山水水就是山山水水,似无区别;可眼前的山河,哪里是北方的山、北方的河啊!”众人听后,多有共鸣,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禁悲从中来,眼含热泪 。唯有王导一人,脸色一沉,机敏地说:“我们这些离开了北方的人,更应当同心协力,扶助王室,收复失地,回归神州一统,何至于像春秋时被囚禁在晋国的钟仪那样靠着以怀念昔日的时光来度日呢!”此乃笔者之释读 。
这是《世说新语》里读者最熟悉的故事之一,只要是选本,每每不会漏选 。
然而,这一段文字,有两个难点,一个是“山河”,一个是“楚囚” 。相当难解,也容易解错 。
先说“山河” 。有学者注意到《资治通鉴》卷八七记周顗的话为:“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山河”二字作“江河”,一字之差,意义有别 。元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里写道:“言洛都游宴多在河滨,而新亭临江渚也 。”河滨,即黄河边上,江渚,即长江边上,所谓“举目有江河之异”,“江”与“河”都是实指,分别指长江和黄河 。认为“江河”比“山河”更为贴切,而“山河”乃是泛指,不够精准 。
【不分轩轾的典故 不以为忤的意思】不过,笔者认为,《世说新语》早出,《资治通鉴》晚成,在如今看不到“江河”二字出处的前提下(不排除人为改动的可能性),还是以《世说新语》的“山河”为准比较妥当 。
况且,“山河”二字是说得通的 。回到周顗说话的语境上来:一开头说的是“风景不殊”,明明是南方独特的明媚秀丽的风景(尤其是新亭一带),怎么会说成是与北方“风景不殊”呢?周顗还不至于没有美感差别意识,其实,这里“风景”二字,显然指眼前的“山”“水”而言,强调这里也有山有水,山山水水就是山山水水,就这一点来说,似乎并无多大差别 。而下一句“正自有山河之异”,倒是指北方的“山河”与南方的“山河”很不一样,不仅是“水”(黄河与长江)不一样,“山”(洛阳周边的山与建康周边的山)也不一样 。还有一层意思,即回忆北方的山水,我是“主”;面对南方的山水,我是“客”,所谓“正自有山河之异”的“异”,深层次的意思正是“主客之辨”,即发生了“身份认同”之差异 。请注意,“正自有山河之异”是一个全称判断,不可能只看“水”而不见“山” 。可知周顗的话是有内在逻辑的 。而《资治通鉴》的“举目有江河之异”,明显是将“山”漏掉了,反为不妥 。
再说“楚囚” 。王导与王敦一样,都熟读《左传》 。他随口说出的“楚囚”,典出《左传·成公九年》 。不少学者一见“楚囚”二字,就联想到“饮泣”“悲泣无计”“处境窘迫”等等,可是,如果返回《左传》的具体语境,根本没有这些意思 。所谓“楚囚”,专指楚国伶人钟仪,他尽管被囚禁在晋国,但是,并无“饮泣”之类的细节,与晋侯交谈,从容自如,也得到晋侯的敬重;范文子盛赞钟仪“不背本,不忘旧”,劝说晋侯送他返回楚国,结果是“公从之,重为之礼,使归求成(求晋楚之和好)” 。钟仪的处境终究还是很不错的 。
- 关于母爱的古诗四句 表达母爱的古诗四句
- 霜降节气经典古诗词 关于霜降的诗句古诗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
- 世界上拥有活火山最多的国家是哪国
- 病入膏肓指的是病到了哪里
- 为什么念经的时候要数佛珠
- 北京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哪个角上
- 树脂镜片有使用期限吗
- 《心居》各人物结局是什么 剧中三对CP的结局是怎样的
- 《玉面桃花总相逢》原著小说是什么 《玉面桃花总相逢》讲的是什么故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