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是否有崔器这个人?他的形象跟《长安十二时辰》中是否一样?

【贺新郎】长安崔器
当代/燕蹁跹
壮矣盘长槊 。问缘何、归来血溅,甲衣零落 。忆昔寒霜开利刃,畅饮酣眠犹握 。历九载、人头频数 。陇右风沙扶摇起,却焉曾攀附青云着 。手足暖,世情薄 。
长安月色徒清浊 。奈红尘、不知其善,孰分其恶 。到底功名须染就,更望千山万壑 。终不破、胸怀城郭 。勒马悬崖凭孤胆,恐双锤至此都成错 。胡饼湿,口中嚼 。
2019年07月31日
在热播大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旅贲军主帅崔器虽然只是配角,但因为表现得过于出彩,风头一度盖过主角李必,尤其是他为保护靖安司而战死的那场戏,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其实,崔器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不过其形象跟剧中大相径庭 。那么,历史上的崔器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崔器出身于数百年名门望族-博陵崔氏,曾祖父崔恭礼是唐高祖的女婿,娶馆陶公主为妻,其父崔肃然官至平阴丞 。据正史记载,崔器以明经科入仕,在天宝六载(747)出任万年县尉,仅仅过了数月时间,便因政绩突出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崔器居官期间,以廉洁干练著称,为人清高鲜与人交往,是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器有吏才,性介而少通,举明经,历官清谨 。”见《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五》) 。
御史中丞宋浑兼任京畿采访使的时候,因为欣赏崔器的才识,便向朝廷荐举他,将其任命为自己的判官(地方长官的僚属) 。崔器在宋浑手下兢兢业业,但最终非但没有得到升迁,反而遭到朝廷的贬斥 。原来,宋浑居官期间大肆索贿,经人揭发后被远流岭南,而崔器也因此受牵连被贬,直到天宝十三载(754)才被赦免,回京担任京兆府司录,之后又相继出任都官员外郎、奉先县令 。
崔器在流放期间曾遭受过怎样的苦痛、折磨,史书并无记载,我们唯一知道的是,自从他重返朝廷后,性格开始变得阴刻残忍,并且不再追求对朝廷的“从一而终” 。所以,等到“安史之乱”爆发后,崔器并没有跟随唐玄宗等人西逃,而是投身叛军阵营,继续做他的奉先县令 。直到渭水上游数万义兵兴起,并进逼叛军占据的长安时,崔器才赶紧烧毁贼军所授予的文牒符敕令,并准备投靠义军 。
可惜义兵很快便被叛将崔乾佑击溃,而崔器也随即遭到追捕,后者穷极无奈,只好向西北逃窜至灵武,向驻扎在此地的唐肃宗表示效忠 。可巧的是,此时崔器的好友吕諲在肃宗身边担任要职,并多次向皇帝推荐他,由是崔器得到朝廷的提拔,并升任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 。等到唐军收复长安、洛阳后,崔器又在吕諲的推荐下,得以出任三司使,负责审讯附逆的官员,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方案 。
崔器既然手握生杀予夺之权,便将阴暗残忍的性格展露无疑,刚刚进入长安,便命令附逆的官员们全部站在含元殿前面,让他们露头赤足、抚胸顿首来请罪,并要求百官们前来围观,场面甚是难堪 。等到进入洛阳后,崔器又故技重施,命令前宰相陈希烈以下数百人效仿长安附逆官员,接受同样的羞辱 。不仅如此,崔器在羞辱完附逆的官员后,又在判决书上建议将他们全部处死 。
克复二京,为三司使 。器草仪注,驾入城,令陷贼官立于含元殿前,露头跣足,抚膺顿首请罪,以刀杖环卫,令扈从群官宰臣已下视之 。及收东京,令陈希烈已下数百人如西京之仪 。器性阴刻乐祸,残忍寡恩,希旨奏陷贼官准律并合处死 。肃宗将从其议 。引文同上 。
唐肃宗因为痛恨附逆的官员们,便准备同意崔器的建议,好在三司使、梁国公李岘连番上书劝阻,皇帝最终才同意将罪犯定为六个等级,除伪宰相陈希烈、伪河南尹达奚珣被斩首外,其他大多数人都得到宽恕(“三司使、梁国公李岘执奏,固言不可,乃六等定罪,多所原宥,唯陈希烈、达奚珣斩于独柳树下 。”引文同上 。)李岘此举,真可谓善莫大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