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去写春游,这中间没有过渡性的语句,显得很突兀,反映了作者思绪的跳跃 。“二十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短短一句之中,交待了出游日期、春游地点及行走路线,显得干净利落 。下面即进入对满井春色的正面描绘 。作者描绘的步骤是按游人的观赏习惯由远及近、由面及点 。作者先写远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如脱笼之鹄” 。这是对郊外早春的总体印象,也是对满井一带的泛写和纵览 。作者虽未提早春,但早春景色自现 。正因为春天到了,冰雪消融,春雨蒙蒙,大地才会变得滋润,但春天毕竟才刚刚开始,所以又是“微润” 。同样地,正因为是早春,草木尚未繁茂,人的视线无遮无拦,才会“一望空阔” 。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于此可见一斑 。另外,作者又用“脱笼之鹄”来形容他乍见郊外早春景色的感奋和摆脱了城中局促的欢欣,也显得生动传神,使景和情很好地交融为一体 。下面,转入近景的描绘,作者选择三组优美的镜头来表现早春二月满井一带的旖旎风光 。首先写水:“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始解”与“乍明”,说明春天已到,但又是刚到;“鳞浪层层”,既明写春风,又暗示河冰已经消融;“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是形容春天到来时河水之清澈,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则又清澈之中加上寒意,更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二月春水的典型特征 。作者正是通过这形象的比喻和特别准确的副词来描写二月春水的形态、颜色、温度的 。写山时,作者则又变换手法,用拟人的方法来表现 。春天来了,山上的积雪消融了,但作者不说积雪消融,而说“山峦为晴雪所洗” 。积雪由被动地消融变为主动地为山川梳妆打扮,山峰也由一个沉寂的静物变成一个梳洗打扮、髻鬟始掠的美女 。这种拟人手法不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临大地、山峰转翠这个变化过程,而且也使积雪和山峰在拟人的手法中显得更加娇艳动人,充满春的气息 。写田野,则抓住柳条和麦苗,柳条是将舒未舒,麦苗像野兽身上浅浅的鬣毛 。我们读后不能不叹服作者观察的细致和比喻的生动准确 。“将舒未舒”和“浅鬣寸许”,不但准确地写出了柳条和麦苗在早春二月时的形状,而且也把它们时时变化着的动态表现了出来 。时时在吐芽,这才会将舒未舒;时时在拔节,这才会像兽身上不时生长着的鬣毛 。这样的比喻更能体现出春天是个生长的季节、向上的季节这个典型的季节特征 。
唐代画家张彦远在谈山水画技法时说:“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俱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 。”(《论画体》)也就是说画山水时要“以少总多”,以点带面,切忌全面而细密 。看来,袁宏道是深谙此道的 。他写满井之春,并没有全面地去细描密绘,而是抓住水、山、田野这三组镜头,通过冰皮、水波、山峦、晴雪、柳条、麦苗这几个典型事物来以点带面,从内在气质上把满井初春的气息写活了 。
如果只一味地描景,即使把景物写得再逼真,也算不上山水小品的上乘 。更为重要的还要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正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必须把“人的心灵的定性纳入大自然物理”(《美学》),让山水景物都带上作者的主观感情,成为王国维所称赞的“有我之境” 。袁宏道在这篇游记中就是这样做的 。在作者的笔下,不但那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的游人都是兴之所至、自得其乐,而且曝沙之鸟,呷浪之鱼,也悠然自得,都有一种摆脱拘牵,放情于春光中的喜气 。这种情志,实际上是作者厌弃官场,欣慕大自然的主观感觉的折射,而这种主观感觉又随着草木向荣,禽鸟的欢叫,春风的鼓荡变得更浓更深 。情与景、主观与客观便浑融到一起分不清孰宾孰主了 。
- 谋攻原文及翻译赏析 孙子谋攻原文及翻译
- 饮中八仙歌情感赏析 饮中八仙歌翻译及赏析
- 古诗内容及解释诗意 王建十五夜望月赏析及意思
- 张耒和端午诗文赏析及注释 和端午古诗带拼音解释
- 虞美人全诗赏析及诗意 李煜的虞美人是什么意思
- 感遇其一原文及翻译 感遇张九龄翻译赏析
- 乐毅献书报燕王原文及翻译 乐毅报燕王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 旅夜书怀原文翻译赏析 旅夜书怀翻译及赏析
- 杂诗其三陶渊明解析 杂诗陶渊明赏析
- 别舍弟宗一阅读答案赏析 别舍弟宗一翻译及赏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