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白话文翻译 竹书纪年全文及翻译( 三 )


如果丹朱也称帝了,那说明舜很可能是囚禁了尧,并发动政变夺取了丹朱的王位 。
无论如何,《竹书纪年》记载的尧和舜权力的交接是充满着阴谋和血腥的,
这与《史记》记载的美好交接,意思相差得太远了,尧帝和舜帝的“圣君”形象皆毁于一旦 。
2.关于禹是禅让于益,还是传位于启的问题 。
对于禹、益、启三人权力交接的过程,《史记》是这么记载的:

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 。
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
也就是说,禹在临终前,把王位传给了益,但是益却把王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这也是诸侯和民众的意愿,于是启继承了王位 。
这段记载的其实与尧、舜大同小异,无非也是歌颂禹无私,益让贤的美德 。
当然,《竹书纪年》里这又是另一个话版:
益干启位,启杀之 。
益为启所诛 。
后启杀益 。
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 。
这个版本里还有两个不同的说法,一是禹传位给了益,但禹的儿子启发动政变夺取了王位并杀掉了益;
另一说是来自《韩非子》的佐证——“潘寿言禹情”注:“言禹传位于益,终令启取之 。”
也就是说,原本禹把王位传给了益,但却让儿子启自己夺回来 。
曲曲折折的,总是跟史记说法完全是两个思想取向 。
3.关于太甲是否杀伊尹的问题 。
按照《史记》的说法,伊尹为了教育太甲,将他安置到了成汤的墓地桐宫,政事就由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 。三年后太甲悔过了,伊尹便将王位还给了他,自己留下来继续当太甲的辅佐 。
伊尹死后,是以天子之礼陪葬于亳都的 ,奉祀为”商元圣” 。
帝中任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 是伊尹放之桐宫 。三年,伊尹摄政当国,以朝诸侯 。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 太甲而授之政 。
嚯!这样的大臣实在是让人敬佩,伊尹的贤名流传至今 。
但《竹书纪年》是怎么记载的?
仲壬崩杀伊尹,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 。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
太甲杀伊尹 。
太甲潜出自 桐,杀伊尹 。
伊尹自篡立后,太甲潜出,亲杀伊尹而用其子 。
伊尹的形象也被摧毁了,据“竹书”的说法,伊尹夺位后把太甲流放到了桐宫,但是太甲逃出了桐宫,杀掉了伊尹,随后又任用了伊尹的两个儿子…….
此外还有文丁是否杀季历、郑桓公为周厉王之子还是周宣王之子、共和执政等重大差异,本文就不一一举例了 。
那么,《史记》和《竹书纪年》的一些说法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分歧?
《史记》和《竹书纪年》产生分歧的原因以下也是我个人的看法,
先把史书从年代上做个分类 。
我觉得《史记》是个截点,《史记》之后的历史还是比较清晰的,
那么在它之前,有什么史书?
其实在很久很久之前,我们还没有文字的时候,远古先民是用歌谣来叙述日常经历的,
而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最早出现在远古歌谣和神话里,
等商、西周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