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又将一些重大事件,记载在甲骨卜辞、铜器铭文中,以及如《尚书》、《周易》和《诗经》这些古籍中 。
到了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还有诸子百家一一著书立说,其实我想说的是,先秦时期的史料是很丰富的,
但秦始皇一把火烧了太多,没有几本幸存下来 。
而《竹书纪年》原简,其实就是跟这些古籍是一个梯队的,比《史记》要早200多年,
因为埋在地下,所以逃过了一劫 。
当然,无论是司马迁还是《竹书》的作者,其实对于上古和夏商、西周的事迹,都是要从更早的古籍中来获取史料的,
很可能是两书作者取材时,选了两种不同观点的史料 。
就拿《尚书》举例,记载的是自原始社会末期,至封建社会初期,横跨整个奴隶社会的人物、传说和事件,
比如尧舜禅让、鲧禹治水、太康失国、盘庚迁殷、周公摄政、成康之治等等,
这部书也是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但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尚书》也是存在真伪争议的,
更何况《竹书纪年》作者所在的战国时期,那时候的儒家不仅没有普及,还屡遭排挤,参考的未必就是同样的史料 。
但是到了西汉就不一样了,司马迁学的都是儒家推及的知识文化,写法倾向于儒家的理想也无可厚非,时代局限思维 。
另外,两书的作者思想取向也不同 。
再举个例子,就拿《春秋》和《左传》来说,
通俗点说,《春秋》就是提纲,《左传》就是内容 。
问题也正在这,《左传》很明显地丰富了历史事件,比如春秋记载: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什么,
左传是怎么记载的?
某什么样的年、什么样的一天、发生了什么样的事,事件的人物是谁,他带着什么表情或心理说了什么样的话,他的目的又是怎样的 。
看出区别了么,这其实就是文学色彩 。
同样的史料,两书作者看到的角度不同,思想取向也不同,所以,出现了偏差 。
例如,以《竹书纪年》同《左传》中的记载对比来看:
《纪年》曰:“郑庄公杀公子坚” 。这部《竹书纪年》的作者,是站在一个事实的立场,隐含一种谴责的意思,说郑庄公夺权胜利,却杀了亲弟弟公子坚的行为;
《左传·隐公元年》曰:“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
而《左传》的作者呢,站在郑庄公的立场,强调的是他胜利了,结果是弟弟逃跑了 。
作者的思想取向一般都跟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关,
像现在为什么说要多读史书,你在这个时代的认知只能局限于这个时代,受这个时代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历史不一样,
你是能够开拓自己的视野的 。
再有,翻译的学者们,对于古文字的理解 。
前面提到这部书的原简,是用战国时期魏国的文字撰写的,
西晋距这部书也有500多年的距离了,对上面的文字进行“翻译”工作的人是否真的没有任何失误翻译的?
毕竟古文么,一个大事件也能用寥寥几笔表达完,
这中间需要自行脑补画面,所以,对文字的理解这是需要加入人为因素的 。
关于《竹书纪年》真伪问题,其实青铜器铭文上的一些内容是能与此书相验证的,本文不举例了 。
综上来说,我觉得《竹书纪年》这部书,虽然记载的内容与《史记》的说法形成了抗衡,
但它展现了历史另一个面貌,另一个角度,让我们能够更真切地接近真相,
这根本是谁真谁假谁更靠谱的问题 。
- 译成古文的唯美句子 白话文翻译文言文
- 黄帝内经白话文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及翻译
- 淮南子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淮南子全文及译文解析
- 六韬全文及译文白话文 六韬原文及翻译
- 甲乙经白话文注释 甲乙经序原文及译文
- 山海经全文翻译及配图 山海经白话文
-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全文 医学源流论白话文翻译
- 武经总要白话文免费阅读 武经总要全文及译文
- 无量寿经白话文全文讲解 无量寿经白话文翻译
- 悟真篇全文注解白话文 悟真篇全文及译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