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有几种?( 三 )


草书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
1、章草的代表作有吴皇象《急就章》、《文武将队帖》、晋索靖《月仪帖》
草书是早于楷书的书体,章草始于篆书向隶书演化的过程中,隶书对章草的影响大些,所以又把章草称为草写的隶书 。章草的代表人物:汉代有史游、杜度、崔瑗、张芝、张旭、等人,三国有皇象、索靖等人 。
2、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有,晋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孙过庭《书谱》等 。今草是从章草繁衍而来的 。汉代张芝对创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称为“草圣” 。很可惜的是,现今没有他的墨迹 。“今草”之名,是晋代为了和章草相区别起的名 。历代很多书法名家都善今草,黄庭坚、赵孟、鲜于枢、祝允明、文征明、徐渭、张瑞图、傅山、王锋等书法大师都留下了许多墨宝 。
草书笔画省略,相互萦带,便于快捷书写,以符号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是最善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
3、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张旭《古诗四帖》、唐朝怀素《自述帖》
狂草字的写法和今草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写得狂放,连带、省略更多,最能体现书者狂放的性情 。史称“颠张醉素”,是讲张旭、怀素常在醉酒后,笔飞墨舞,其狂草线条流走飞动,结体险绝,谋篇奇特,尤如夏云变幻莫测,痛快淋漓 。
行书
分为行楷和行草 。
1、行楷 。如:东晋王羲之《兰亭序》现代见到的王羲之的很多书法碑帖,并不是他的原迹,多是由后人临摹或集字而成的 。王羲之的原迹多数随葬在唐太宗墓中 。唐李邕《麓山寺碑》、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宋米芾《苕溪诗卷》、元赵孟《洛神赋》、明文征明《醉翁亭记》等
2、行草 。如:晋王献之《鸭头丸帖》、《中秋帖》、唐颜真卿《祭侄稿帖》,行书是界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最适用的一种书体,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接近于草书的称为行草 。行草是王献之创立的书体,《鸭头丸帖》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行书碑帖众多 。
楷书
楷书是最晚形成的字体,始于汉末 。汉钟繇《宣示表》、钟繇《荐季直表》、北魏《张猛龙碑》、晋《爨宝子碑》、晋王羲之《乐毅论》、晋王羲之《黄庭经》 。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一道士知王羲之爱鹅,以白鹅换《黄庭经》,所以此帖又称《换鹅帖》 。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南朝《爨龙颜碑》、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唐颜真卿《勤礼碑》、唐柳公权《神策军碑》《玄秘塔碑》 。钟繇对创立楷书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宣示表》是晋唐人临摹的 。用笔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体势尚存隶意 。魏碑和《爨宝子碑》、《爨龙颜碑》都属早期的楷书,以方笔为主,开雄强古朴之风 。楷书到晋代就完美了 。唐朝将楷书规范化,唐楷法度严谨,结字端庄 。端庄并非横平竖直的呆板,细心的欣赏者可以看到书者微妙而又协调的变化 。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潜藏丰富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