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作醉翁亭于滁州翻译全文 醉翁操苏轼原文及翻译

苏轼《醉翁操》(词前有序 , 文长不录)
琅然 , 清圆 , 谁弹 , 响空山 , 无言 。
唯翁醉中和其天 。
月明风露娟娟 , 人未眠 。
荷蒉过山前 , 曰有心也哉此贤 。
醉翁啸咏 , 声和流泉 。
醉翁去后 , 空有朝吟夜怨 。
山有时而童颠 , 水有时而回川 。
思翁无岁年 , 翁今为飞仙 。
此意在人间 , 试听徽外三两弦 。
简注:
《醉翁操》 , 操 , 旧读去声 , 琴曲名 。琅然 , 玉碰击的叮噹声 。清圆 , 清脆圆润 。空山 , 李白诗:愁空山 。知天:鲍照赋:瑾户牖而知天 。娟娟 , 美好 。荷蒉 , 见《论语宪问》 。蒉 , 草筐 。童巅 , 不生草木的山顶 。回川 , 漩涡 。为飞仙 , 谓欧阳修已经去世 。徽 , 通“挥” , 弹奏 。
散绎:
琴声琅琅玉珮般 , 清脆圆润是谁弹?
阵阵回荡空山间 , 凝神聆听悄无言 。
夜空无云春江静 , 月明风清露珠圆 。
欧公此时应未眠 , 醉中达道合天然 。
背筐高人过山前 , 赞翁乃是古之贤 。
醉翁啸咏作名篇 , 音韵悠扬伴流泉 。
先生一去山寂然 , 鹤朝吟兮猿夜怨 。
童山濯濯不长草 , 涧水渟渟生涡漩 。
我公今已作飞仙 , 后人缅怀年复年 。
思念深情寄琴弦 , 醉翁遗风永流传 。
品读:
元丰六年(1083)春 , 东坡贬居黄州 。在他的雪堂里 , 住着不少远客 。有一位来自庐山的琴师崔闲 , 他在去年年底前来拜见苏轼的 。东坡与他探讨琴艺 , 获益不浅 。东坡谙乐律 , 常倚声作歌 , 歌辞音调与内容 , 音律吻合无间 。东坡最爱古琴 , 自己不善弹 , 但极爱听人演奏 。
一日 , 与友人闲坐 , 偶然谈及欧阳修生前旧事 。四十年前 , 欧公遭诬陷谪居滁州 , 为排遣苦闷 , 常漫步山间 , 写下名篇《醉翁亭记》 , 为人所传诵 。后十年 , 一位音乐家沈遵爱其文 , 特地从京城来到醉翁亭畔 , 谱成《醉翁操》一曲 。可惜“有其声而无其辞” , 欧阳修曾为此曲填词 , 但与琴声不合 , 成为琴界一大憾事 。
如今 , 苏轼与崔闲 , 一个是欧门弟子;一个是沈氏琴友 , 相聚雪堂 , 追怀先贤 。崔闲不禁弹起《醉翁操》 , 并请苏轼倚声填词 。在悠扬的琴声中 , 苏轼仿佛置身于滁州的琅琊幽谷 , 听到叮咚的山泉 。黄州四年的苦闷 , 挣扎 , 解脱的思想历程 , 使他终于深深地理解了欧阳修 , 理解了《醉翁亭记》这篇苦难中诞生的华美之章 。
于是 , 苏轼不假思索 , 挥笔写成这篇著名的琴曲 。写成后 , 苏轼与崔闲都感到很满意 , 二人有诗赠答 。崔闲寄东坡诗曰:
每与东坡心印传 , 雪堂终日悟“琅然” 。
七弦高挂浑无用 , 明月当天一点圆 。
(据《九江府志》引)
苏轼寄崔闲诗曰:
道合何妨过虎溪 , 高山流水是相知 。
与君一别无多日 , 梦到“琅然”夜榻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