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皇帝有最好的医疗资源,明朝后期的皇帝普遍寿命都不高?

虽然古人寿命普遍都不长,皇帝也不例外,但明朝皇帝短命确实比较出名,16位皇帝里,除了下落不明的朱允炆和自缢的朱由检,剩下14人里,活到60以上的只有三人,有八人连40岁都没活到 。明朝皇帝短命,别说与清朝比,就算与之前的唐宋相比,也很短 。
唐朝21位皇帝中,有四人活到60岁以上,包括被蓄意害死的在内,没活到40岁的皇帝也只有7人,比明朝还少一人 。
宋朝18位皇帝里,虽然活到60岁以上只有两人,可50岁以上的有九人,太祖赵匡胤49岁,即便算上宋末那两个小皇帝,也只有六人没活到40岁 。
明朝三位长寿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世宗朱厚熜,其中朱厚熜算是后期的明朝皇帝里的一朵奇葩,而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明朝建立初期的皇帝,他们在位期间南征北战创业艰辛,可以说也没过几天好日子,反而是活得最久的皇帝 。
尤其是太祖朱元璋,其膝下子嗣之盛,也是明朝之最,而且存活率极高,世所罕见 。
如此看来,明朝皇帝的寿命,倒真像是“温室里的花朵不如野外的茁壮” 。
可以看看明朝皇帝的死因: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明朝大多数的皇帝,都是因为疾病而早早离开了人世,尤其是明仁宗之后的皇帝,几乎都与疾病有关,并且大多数生的病也都不是什么大病,而且他们驾崩的时候正值盛年,却依旧无法抵御疾病 。
那么,明朝皇帝为何普遍无法抵御疾病而纷纷早崩呢?
作为君王,皇家享有最好的医疗资源,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明朝的太医院承袭元代的相关制度而建设,在民间选择大量的医生大夫供职于宫廷 。
有人认为,明朝皇帝无法抵御疾病,是因为中医水平有限,然而,明朝的医疗水平再低,也要优于以往的朝代,毕竟中医是经验积累型的医学,后世的医术往往都要胜过之前,可在明朝之前的唐朝与宋朝,皇帝的平均寿命都比明朝要高 。
再者,皇家拥有最好的医疗资源,其他人的医疗资源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可明朝奇葩的地方在于,皇帝往往都比较短命,可旁支的宗亲诸王们,长寿者层出不穷,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其兄弟朱瞻墡却活了七十多岁 。
所以,明朝皇帝短命,与医疗有关,但没有必然和直接的关系 。
明太祖时,为强化皇权而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由皇帝直辖,虽然这样的确使得皇帝手里的权柄高度强化,但同时也让明朝皇帝的工作量,陡然增加 。由于工作量实在太大,觉得实在忙不过来的皇帝,最终弄出了殿阁大学士与内阁制度 。
话虽如此,明朝皇帝正常情况下需要处理的朝堂事务还是非常众多,英宗之后,虽然明朝内阁制度愈发完善成熟,但这并不代表皇帝要操心的事情就会变少,也因此,皇帝忧心过甚导致积劳成疾,致使早崩也成了一个说法 。
不过这里也存在问题,因为明朝勤勉的皇帝,以太祖、成祖、宣宗、孝宗、世宗、思宗尤甚,其他的皇帝往往没那么明显,有人认为明朝那些“惰怠”帝王,其实都是暗地里忙于朝政,表面上是在玩,实际上并非如此,所以才累趴下 。
这种说法实在无稽,以世宗为例,其在位前期兢兢业业勤于政务,后期散漫懈怠沉溺于炼丹修道,可其最终活了60岁,整体来说,真正积劳而终的是孝宗皇帝,不过其情况也算特殊,孝宗年幼艰苦,经历坎坷,身子本来就不好,登基后忙于政务,结果最终因为误诊吃错了药而导致早早驾崩,其他的皇帝,太祖与成祖忙于朝堂,还忙着征伐,却活得最久 。
明清两代的皇宫都在同一个地方,虽然后来的满清入关后,将损毁过度的皇宫按照满洲风格重新装修建设,但基本修造的方法还是承袭了明朝 。同居紫禁城,清朝的皇帝明显就要比明朝的皇帝活得久一些,而有个猜想就是,清朝皇帝大多不喜欢住在皇宫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