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六祖的经典精华偈语 六祖慧能的一句开悟佛偈

编者按:《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的至高经典,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本由中国人写的佛经,同时也是中国佛教第一本白话经书 。《六祖坛经》对《金刚经》的理解和阐释,显示出中国人对般若“假有性空”思想的基本把握 。其中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理解,是对般若思想的一次集中阐释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六祖惠能传世最知名的一首禅诗 。《六祖坛经》是惠能一生说法的记录,六祖文化的思想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在他讲述的《六祖坛经》之中 。《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觉悟解脱,其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
1、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
在佛经《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中云:“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慧远义记:“不思据心,不议就口,解脱真德,妙在情妄心言不及,是故名为不可思议 。”这也是成语“不可思议”的由来,关于人性的真知往往是下意识对于某件事务的反应,若是思考良久才能判断出来的往往也许并不是与自己本心相符 。
【慧能六祖的经典精华偈语 六祖慧能的一句开悟佛偈】2、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
在《坛经》中,“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五祖说你这偈子没有见性,到了门外,未到门内 。说他到了门外,是说他的路没有错,就只差那个门槛没有迈进而已 。“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尽管他的方向是对的,但终究没有迈入这个门槛,于无上菩提仍然是了不可得 。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 。”言下即当下,见到自己的本性不生不灭 。“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 。”不是别人给你见,也不是佛给你见,是念念自见 。
3、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
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高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自悟的能力,以开显我们的清净自性 。每个人都有自性的佛土、自心的净土,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自性,不能认识自己,光在外相上追求,那只有离道愈来愈远 。
4、烦恼即菩提 。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 。烦恼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 。是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感悟 。也可以说,众生即是佛 。只是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 。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称为菩提 。
5、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
心起愚(愚蠢)念,智慧就消失了;心起智(智慧)念,智慧就在身边 。常常保持警觉、使心不著境,就是般若生 。而不这样做,却总是用头脑去分辨是非、善恶、佛魔、凡圣等等相对立的概念,就不是行般若而是愚痴生了 。
6、定慧一体,不是二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
由定生慧,由慧生定 。当心存定力的时候,智慧就会生长,不会被周围的各种言论所蒙蔽;而拥有了足够的洞察力之后,内心的定力也会随之而增长 。
7、妄无处所,著者是妄 。
如果我们能够“放下”这个“染著”之心,就可以“契入”空性正见 。布袋和尚,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 。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 。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 。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