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神话传说简短

1、重阳节神话传说简短传说汉代桓景随得道的神仙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 , 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 。
重阳节登高之俗还有的传说是始于秦始皇命术士郑安期前往岭南寻找长生不老药,郑安期在白云山觅得九节菖蒲时,不幸坠崖,乘仙鹤飞升 。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 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
2、盐城重阳节风俗有哪些 重阳节的由来是什么重阳节在现在人们眼中是一个孝敬老人的节日,而在古代主要是祭祀、缅怀故人的一个日子,很适合出门游玩登高,感受大好河山的美丽和状况,因此重阳节有许多外出的活动,直到现在还有进行 。那么像盐城重阳节风俗有哪些?重阳节的由来是什么?
盐城重阳节风俗有哪些
旧时重阳风俗
旧时在盐城,重阳节这天,人们登城门楼、登寺塔或避潮墩,兴吃糕 。坊间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叫:吃了重阳糕,过冬不心焦 。为了趋福避祸 , 盐城境内则兴此日吃糕,取糕与高的同音 , 来代表登高消灾之意 。
也正因为给糕赋予了能消灾避祸的内涵,所以重阳节时不仅家家蒸糕,而且熟食店也专门制作重阳糕出售,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
即使在一些旱粮地区 , 因无米面来蒸糕,也要以烙饼来替代蒸糕 。所以在此地也就有了重阳节吃糕和吃饼的风俗习惯 。当然,也有的称之重阳吃块饼,过冬不怕冷 , 意在可以安全过冬,亦合消灾避祸之俗 。
现代重阳风俗
而由于此时正为稻熟蟹肥之时 , 又值丛菊争放季节,重阳节正由传统登高望远、消灾避祸向持螯把盏、喜庆丰年和赏菊怡情转变 。
特别是自国家把老人节定在重阳,把传统的登高与老人的健康长寿有机结合起来,更丰富了这一节日的内涵 。这一天,盐城境内大凡已成家的儿女,通常都要抽出时间回家看望老人 。
由于此时西风渐起,有些做儿女的则会为老人添置一些衣服 , 也有的儿女则要为老人置备一些糕点茶食,以便早茶晚水之用 , 使古老的传统节日更加丰富多彩 。
重阳节的由来是什么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 , 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 , 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 , 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 , 没有划一的规定 , 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 , 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 , 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
3、重阳节为什么吃桂花糕1、吃重阳糕是由登高引申而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传说登高可以避祸 。而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 。吃重阳糕源于“登高”的“高”,“糕”字与“高”同音,象征“步步高升”、“百事俱高”之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