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中以雕刻为喻的句子

1、劝学中以雕刻为喻的句子劝学中以雕刻为喻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 。引申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这句话激励了很多人 , 告诉人们要坚持不懈 , 方可水滴石穿 。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的代表作,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 , 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 , 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层层推进,文章语言具体形象、精练有味 。随着用比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 , 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
2、出自劝学的成语出自劝学的成语: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 。不断地镂刻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积善成德: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 。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
积水成渊:渊:深水潭 。点点滴滴的水聚积起来,就能形成一个深潭 。比喻积小成多 。
驽马十驾: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 。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 , 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
3、孙权劝学的古今异义1、辞:古义:推脱;今义:美好的词语 。
2、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
【劝学中以雕刻为喻的句子】3、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
4、更:古义:重新;今义:更加 。
5、但:古义:只;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
6、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名称 。
7、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 。
8、大:古义:很;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
9、孤: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
4、劝学荀子高中原文赏析1、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 。它既不像《老子》那样 , 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 。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 。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 , 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 。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 , 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
2、《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 , 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 , 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 。
3、《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例如 , 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 。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 。又如第二小段 , 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 。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这里 , 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 , 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 。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 , 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 。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 , 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 。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则并不死板 。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 , 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 , 是十分有效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